本文介紹鄉村旅游的起源以及我國鄉村旅游的歷史演變、現代鄉村率業的迅速發展,闡述我國鄉村旅游的基本特征。即:鄉村旅游目的地鄉村性、產品的體驗性、開發的扶貧性、資源的可持續性和時空的多變性。
鄉村旅游是發生在鄉村地區,以鄉村自然風光與鄉村人文活動為吸引物,以農戶為經營服務主體,以城市居民為主要目標市場,以滿足旅游者觀光、休閑、度假、學習、購物等各種需求為目的的旅游活動。鄉村旅游的發展在西歐發達國家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中期,而在國內的興起卻是近十年來的事情,尤其是進入后工業文明以來,都市的喧囂、環境的惡化、工作節奏的加快,使城市人生活在麻木的狀態中,人類思想最深處貼近自然、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潛意識時刻傳遞著遠離城市,走進田園的信息。1998年國家旅游局推出“98華夏城鄉游”之后,鄉村旅游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
鄉村旅游始于1855年,法國參議員歐貝爾帶領一群貴族到巴黎郊外的農村度假。他們品嘗野味,乘坐獨木舟,學習制作農家食品,欣賞游魚飛鳥,學習養蜂,與當地農民同吃同住。這些活動使他們重新認識了大自然的價值。但學術界通常把1865年意大利“農業與全國旅游協會”的成立作為鄉村旅游起源的標志。可見早期鄉村旅游有著非常明顯的貴族化特征,普及型不強。現代鄉村旅游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的法國,70年代之后開始在歐洲國家大規模發展。近年來伴隨著綠色生態、回歸自然、體驗傳統、文化復興等一系列思潮的影響,鄉村旅游在發達國家又迎來了新的發展高潮,目前德國、奧地利、英國、法國、西班牙、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鄉村旅游已具有相當規模,走上了規范化發展的道路。世界旅游組織統計,歐洲每年旅游總收入為2180億美元,其中鄉村旅游收入占5%-10%;屬于穩定性較強的主要旅游方式之一。鄉村旅游最穩定的客源主體是受教育水平較高,經濟條件也很好的人。因此,對于歐美發達國家來來說,鄉村旅游已成為一種高檔次的旅游度假活動。
我國鄉村旅游的誕生應早于歐洲,到鄉村、田野郊游有著較為久遠的歷史,遠古先民就有到郊野農村踏青(春游)的習俗。《管子?小問》記載:“桓公放春三月觀于野。”就記錄了齊桓公到郊野農村娛樂身心、享受明媚春光的情況。這是我國春游一詞的最早出處。春游登高是唐朝社會普遍的游樂風氣,仕宦游覽城郊山水名勝,到郊外游居更是文人時尚和高雅的文化旅游活動,金陵文人“春游牛首秋棲霞”在唐朝時就已盛行。我國古代先民的踏青活動已具有鄉村旅游的特性,可視為現代鄉村旅游活動的雛形。
解放后后,我國的一些地區采用定點接待方式開展了一些具有鄉村旅游性質的政治性鄉村旅游活動;但不能視為真正意義的大眾化鄉村旅游。如:20世紀50年代,當時為外事接待需要,在山東省石家村搞過鄉村旅游類型的活動。70年代,北京四季青人民公社經常舉行類似鄉村旅游活動接待外賓。80年代,政府出于招商引資的目的,開展了各具特色的觀光旅游項目。如:深圳開辦的荔枝節及采摘園、北京郊區民俗村、山東棗莊的石榴園、廣西陽朔荔枝園等都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于是各地紛紛效仿,開辦了各具特色的觀光農業項目。
我國現代意義上的鄉村旅游應該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進入21世紀,我國鄉村旅游進入加快速度進行發展軌道。目前我國工薪階層享受的節假日已有114天,約16周多,占全年日數的31.2%,進入擁有余暇時間的小康階層。經過近30年的改革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城市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環境質量下降等一系列的問題,自然回歸的本性、對寧靜鄉村生活的向往使生活在城市化地區的人們對農業和鄉村旅游的需求增加。我們國家的國民經濟運行平穩,城鎮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尤其是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2003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000元以上,人們的消費結構也在不斷改善,為鄉村旅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政府政策性扶持加速了鄉村旅游的全面發展,2004年,“三農問題”作為國家發展的策略重點,鄉村旅游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一種有益嘗試開始受到了各級政府的格外的重視;各省區在發展規劃中把全力發展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目前,全國鄉村旅游景區(點)每年接待游客超過3億人次,旅游收入超過400億元人民幣。有關數據統計顯示,農村地區的旅游收入已經占到國內旅游收入總額的21.5%,農民獲得了旅游收入份額的11.6%。“五一”、“十一”、“春節”3個旅游黃金周,全國城市居民出游中選擇鄉村旅游的約占70%,在每個黃金周可形成約6000萬人次規模的鄉村旅游市場。在鄉村旅游較發達地區,很多農民家庭七天旅游純收入達萬元。不難看出,鄉村旅游在我國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美好的發展前景。
鄉村性是鄉村旅游的核心和獨特賣點,是吸引旅游者進行鄉村旅游的基礎和界定鄉村旅游的一個重要標志。綠蔭掩映下的村舍、裊裊升起的炊煙、敦厚古樸的風土人情、優美的田園生活和純樸的鄉村風味是鄉村旅游的具體體現。我國是一個歷史悠遠長久的農業文明古國,廣大農村地區保持了原始的自然風貌、風格迥異的風土人情、鄉風民俗,使鄉村旅游在活動區域和活動的對象上具有鄉村性的特點。古樸的鄉村作坊,原始的建筑風格,真實的民風民俗,土生的農副產品,構成了鄉村地域的“古、始、真、土”的獨特景觀,是游客貼近自然、返璞歸真的重要吸引力。
鄉村旅游是復雜的、多側面的、多功能復合型的旅游活動,除了具備傳統旅游項目的共性外,鄉村旅游使旅客在主體行為上有著非常大程度的參與性、娛樂性,它的本質在于體驗。鄉村旅游的客體主要是以城市平民為主的城市人群,他們或者對鄉村生活完全陌生以致于對鄉村充滿好奇,或者本人就出生在農村試圖找回漸漸失落的記憶,或者曾經在鄉村生活過能重新獲得一種曾經熟悉而如今已經陌生的體驗。同時生活在城市快節奏、高壓力環境下居民對自然的渴求更為強烈,在滿足“懷舊”和“回歸”追求的同時,不僅僅可以體驗到鄉村的民風民俗、勞作方式等獨具特色的鄉村民間文化,且能在勞作的歡愉之余購得自己滿意的土特產品和民間工藝品。既增長知識又豐富旅游情趣。
旅游扶貧是貧困鄉村將鄉村旅游資源作為其經濟和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方法,以當地的旅游資源為依托,借助外部推動力量來扶持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形成獨特的鄉村旅游服務產品來最大限度地滿足旅游者的需要,同時通過旅游業的關聯帶動作用,使貧困鄉村居民擺脫貧困,促進鄉村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一種策略。聯合國統計數據表明:目前在發展中國家有近13億人口生活在絕對貧困狀態,每年約有1800萬人死于貧困。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由于地域遼闊,我國80%以上的自然保護區、79%的旅游景點、近1/2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都分布在較為貧困的農村地區。我國旅游扶貧實踐活動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20多年來,通過發展旅游直接受益的貧困人口占全部貧困人口的1/3左右。旅游扶貧能夠給貧困人口帶來的不單單是溫飽,并且還有外來的文化融合、帶動貧窮的地方人口素養的提升,促使貧窮的地方產生社會、生態、經濟三重效益和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見圖)。
鄉村旅游是發生在廣大鄉村地區的經濟現象,是大農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產生的新型旅游服務產品,鄉村地區的生態、環境、景觀、建筑物、生產和生活工具、鄉村的知識和傳統都能成為鄉村旅游的重要吸引物,是潛在的鄉村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是現代旅游發展的基礎要求,鄉村旅游的發展必須貫徹可持續發展原則。因此對其資源開發利用一般不以破壞原有的農業生態景觀和人文景觀為前提,為子孫后代保留足夠生態環境和原汁原味的鄉村人文景觀。旅游者參與鄉村旅游的最大的目的是為了享受自然、回歸自然,通過鄉村旅游活動使得旅游者更熱愛自然、將保護生態、保護自然成為旅游者的一種自覺行為。
鄉村旅游具有季節性特征和在空間上分散性的特點,鄉村旅游資源受季節變化的影響,不同的節氣有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而我國擁有5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地都有風格迥異的鄉村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和民俗風情。每一種鄉村景觀類型都具有其特定的景觀環境、景觀行為、人類活動方式。所以鄉村旅游呈現出多樣性、多變性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