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志雄(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這一重要論述,為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推動我們國家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取得顯著成績。
旅游作為當今世界最廣泛、最大眾的交流方式,必然是展示文化、傳播文化、發展文化的重要載體。全力發展文化旅游,可以創新文化形態,豐富文化內涵,加速文化繁榮。而文化則是旅游的基本內涵和核心價值。依托充滿地域特色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資源,將文化內涵貫穿到旅游全過程,用獨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詮釋旅游,有利于凸顯旅游服務產品特色,加快旅游業轉變發展方式與經濟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依托文化資源培育旅游服務產品、提升旅游品位,有利于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也有助于加大優質旅游服務產品和服務供給,釋放旅游消費潛力,發揮旅游業對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作用。
在文旅融合的發展過程中,首先,文化能提升旅游的格調品位。??景觀打造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工程。即便是原生態景觀,也存在觀景角度和路線的問題,涉及觀景平臺、游覽路徑等景觀配套設施的建設。“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景觀美不美,很大程度取決于景觀打造的“文化含量”。其次,文化能豐富旅游的內涵意蘊。觀光旅游是旅游的一項最基本的活動,也是我國旅游業發展的最初形態。長期以來,在觀光旅游發展過程中,一些地方過于追求短期經濟效益,忽視了文化內涵的挖掘和展示,使得旅游服務產品同質化嚴重,難以形成獨特的吸引力?。最后,文化能拓展旅游的發展形態。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漸增長,?文化層面的需求也日益凸顯,通過旅游來實現精神上的滿足和提升,已成為廣大游客新的追求?。在這一背景下,“為一臺演出、赴一座城”已成為年輕一代旅游消費的新趨勢。
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方式也有很多,“藝術+旅游”就是這里面之一。藝術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反映社會生活的創作和表達活動,藝術具有審美性和形式性等特征,這與旅游有著天然的聯結。以《印象·劉三姐》為代表的系列實景演出、風靡各地的方特樂園和叫好又叫座的“千古情”系列演藝,都是藝術和旅游完美融合的典范。此外,“文物+旅游”也發揮著及其重要的作用。文物是人類寶貴的歷史背景和文化遺產。在旅游過程中,文物起到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背景和文化、維系民族精神的作用,能帶給游客知識補給和精神滋養。近年來,“非遺+旅游”也慢慢的變熱門。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技藝等門類,與旅游有著高度的吻合,因為旅游的樂趣在于去到陌生的地方,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方式。當非物質文化遺產遇到旅游,將會碰撞出絢爛的火花。
首先,堅持創意為王。文化和旅游既有共性,更有個性,因為原本分屬不同的行業,擁有各自的特性,文化的種類非常之多,不一樣的文化又具備各自的特點。因此,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不能只是簡單相加,而是要堅持創新發展理念,發揮創意思維作用,挖掘資源價值,促成化學反應,實現有機融合,形成1+12的效果,提高行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其次,堅持特色至上。特色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生命線。文旅產品的特色,不僅體現在差異化的景觀、獨特的活動體驗,更體現為一種內在的獨特的文化價值。要充分挖掘文化和旅游資源的特色,推進景區特色化、差異化發展,形成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文化旅游新態勢。
最后,堅持綠色為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文化和旅游融合,一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加強資源保護力度,充分實現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的永續合理規劃利用,促進文旅業長期繁榮發展。二要在資源的利用上堅持適度開發原則,注重策劃和創意,融入人文內容,避免大拆大建,提升文化旅游服務產品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