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中鋼集團邢臺機械軋輥有限公司(簡稱中鋼邢機)二分廠一車間,巨大的龍門吊牽引著軋輥半成品,在廠房半空緩緩移動。地面上,擺放著或長或短、或粗或細的軋輥,油光锃亮。
這些外形酷似“搟面杖”的軋輥,被譽為“鋼材之母”。作為軋機上的最核心部件,軋輥看似普通,卻是擁有高技術上的含金量的產品,不掌握冶煉、鑄造、熱處理和機械加工等核心技術,就無法生產出滿足耐高溫、抗高壓等軋制條件的軋輥產品,其地位“身價”不言而喻。
“鋼材薄厚、成型,都要靠軋輥來實現。”今年34歲的張衍朝,已在中鋼邢機工作了12年。雖然年齡不大,卻是廠里的“明星”,在最近被評為“河北大工匠”之前,他已連續10年保持一級品率100%,質量事故為零,年年被評為企業“勞動模范”“專業標兵”。無論是誰,提起張衍朝,無不豎起大拇指。
“冶金廠”,是邢臺人對中鋼邢機的習慣稱呼。它建于1958年,風雨數十年,成就其厚重底色。2006年,邢機加盟中鋼集團。2007年至今,中鋼邢機軋輥產銷規模連年位居世界第一,全球市場占有率達20%以上,國內綜合市場占有率達50%以上,我國70%以上的板材、管材、帶材以及H型鋼、重軌等,都是這里的軋輥產出的。
和很多邢臺人一樣,張衍朝對“冶金廠”有著深厚的感情。他畢業于河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學的是數控技術及應用專業。能到中鋼邢機上班,是他和不少同學的夢想。
2006年8月,他到中鋼邢機定崗實習。一走進廠區,便被各種軋輥產品吸引,了解得越多,“愛”得越是深切。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干出樣子來。
一年后,他終于如愿正式入職。一開始,跟著師傅學翻修,學精車,從普通車床,再到數控車床,他憑借著執著與勤奮,很快掌握了車工基本技能,只跟班學習了7個月,就開始“單兵作戰”。
時至今日,他仍清楚地記得首次制作軋輥時的場景。2007年春節期間,師傅回家過年了,張衍朝根據日常訓練經驗,熟練地打開設備,按照圖紙要求,再三校核,緩緩“上刀”,確保萬無一失。
“精車加工軋輥的重點是精準,尺寸把控不容一點兒閃失,長了、短了,錯一寸都不行。”張衍朝說,一根軋輥少則十多萬元,多則數十萬元,如果出現質量事故,制成廢品,浪費的除了時間和金錢,還會影響企業形象。因此,要求“精益求精、追求極致”毫不為過。
一根軋輥,歷經多道工序,“千錘百煉”,待精車加工完畢,已基本完工。“在最后關頭必須‘精雕細琢’。”張衍朝說,不出廢品,不只是嚴苛的工作規定要求,也是對同事的尊重,對自己的尊重,更是對產品的尊重。
在張衍朝看來,每一根軋輥都是有生命的,它們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需要“疼”,需要“愛”,需要用極致的耐心來“呵護”。
張衍朝在控制臺按下幾個按鈕,軋輥在車床主軸上旋轉,車刀移動,碎屑飛濺。他神情專注,“人機合一”,旁若無人。
在高精度窄深槽和細長軸型工件數控精車加工方面,張衍朝具有高超技能和操作經驗。這一點,很多同事都非常佩服。
精車加工工序的操作屬于獨立作業,班組成員基本“單兵作戰”,同一工序間的相互協作和班組整體質量管控水平,一直以來是班組管理的弱項,相互之間在加工方法和質量控制上缺乏有效的統一管理。
2016年2月,作為精車班長的張衍朝開始有意識地結合經驗,以標準化和過程管控為目標,制定出清晰的質量控制要求和管理標準,并采用“魚骨圖”分析法,將精車加工質量管控過程細分為23個加工質量控制節點,歸類形成“一準備、二確認、三校核、四一致、五必須”的“五步工作法”。
“五步工作法”一經推出便引發震動。它使加工者在操作的流程中形成程序化動作,并在長期的工作中得以固化,最大限度避免無效動作、失誤動作發生,既保證了產品質量高度穩定,又實現了后期質量上的問題可追溯、工藝流程可查詢、成品情況可分析。
2016年4月,中鋼邢機工會在總結張衍朝“五步工作法”取得的成績基礎上,以“質量零缺陷管理班組創建”勞動競賽活動為主題,在一線車間開展“五步工作法”推廣活動。
同時,張衍朝對“五步工作法”進一步細化,對每一步作業標準內容及要求做完善,構建了完整的“零缺陷示范班組”創建活動基礎框架和運行激勵機制,充分調動車間、班組“比、學、趕、幫、超”的積極性。
活動開展僅6個月,張衍朝班組就實現了班組8人作業操作失誤零紀錄、質量事故零紀錄,一次交檢率99.3%、一級品率96%的優異成績,而且班組整體臺時、質量指標在精車工序連續4個月排名第一,取得質量和效率的指標雙提升。
術業有專攻。多年來,張衍朝一直追求產品尺寸零誤差,在工作中充滿了韌勁和耐力,立足崗位,潛心修煉,每天都沉浸在工作的快樂中、陶醉在技藝的提升中,“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憑借過硬的業務素質,張衍朝承擔了多項重點產品加工任務,并由此創新出多項操作方法,自制了多個專用工刀具。
某型軍工轉子軸是國家軍工裝備中的核心部件,對軍工裝備可靠穩定運行至關重要。該產品屬典型細長軸工件,且加工部位多、單重大、精度要求高,尤其是工件軸身部需進行高環比窄深環槽加工。
張衍朝說:“加工這樣的產品最大難題就是由于工件形狀等因素,輕易造成加工震顫等問題,極易造成工件在加工后期變形致廢,是精車加工工序‘難啃’的硬骨頭。”
一拿到圖紙,張衍朝立即分析加工步驟,設計加工流程,根據加工節點和技術人員一道編制加工程序。
針對該工件在環槽加工時產生的震顫難題,他自行設計制作了專用刀臺,并創新性地改變工件與刀具切削受力角度,從而杜絕了工件震顫和跑刀問題。任務最終順利完成。
而后,張衍朝將這一次積累的加工經驗,應用到某出口產品上,他拓寬思路,大膽嘗試,再次探索出機床卡盤翻轉裝卡、中心架輔助支撐、自制加長專用刀具等,僅用四個班次就完成了單支產品加工任務,工效提高3倍,質量精度全部符合工藝要求。
半鋼材質孔型輥是中鋼邢機一個重點產品。按照孔型要求,常規加工方式需采用6種刀具來加工,由于需要多次更換刀具,產出效率相對較低。
針對這一問題,他查找刀具資料并與刀具生產廠商聯系,在工藝流程中采用從未使用過的定型刀具,并編制新的數控加工走刀程序,將原有的6種刀具減少為2種,數字控制機床的加工程序段減少了60%,不僅大幅度的提升加工效率,還降低了刀具費用。
有一年,公司冷軋工作輥合同訂單過多,按照以往的加工流程和操作方式,難以實現如期交貨。張衍朝找問題、想措施,改變原有的加工步驟與方法,極大地減少產品上下機床次數,生產效率倍增,而且還減少和避免了工件在轉運過程中磕碰劃傷等低級事故。
作為市級職工創新工作室帶頭人,張衍朝參與了企業數控車床全程序一鍵式加工實施課題攻關工作,取得創新成果50余項,創效和減少加工廢品損失1200余萬元。
技術革新永無止境,作為一名技術高手,張衍朝沒有對自己的成功沾沾自喜、固步自封。他特別注重發揮團隊作用,從不吝惜自己的精湛技術,總是絲毫沒有保留地傾囊相授。
“干我們這行,花把式行不通。”張衍朝坦陳,時代發展日新月異,技術革新永無止境,追求極致的腳步從不敢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