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5月6日電 (記者魯婧)近日,國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中國文物主題游徑建設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指出,建設文物主題游徑,有利于文物保護與利用,有利于文物與旅游深層次地融合發展,增益旅游歷史背景和文化底蘊。
《通知》確定,文物主題游徑是以不可移動文物為主干,以特定主題為主線,有機關聯、串珠成鏈,集中展示專題歷史背景和文化的文化遺產旅游線路。其中,文物主題游徑的資源對象以不可移動文物為主體,涵蓋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文物類型。
根據《通知》確認的工作對象,我們大家可以了解到,圍繞文物游徑主題,可串聯歷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背景和文化街區、歷史建筑、傳統村落,可包括農業遺產、工業遺產、老字號、水利遺產、風景名勝區、自然景觀,可納入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美術館、劇場、文化館、非遺館等文化場館。
據了解,文物主題游徑分為中國文物主題游徑、區域性文物主題游徑和縣域文物主題游徑。其中,國家文物局商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研究確立中國文物主題游徑主題,與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等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做好銜接,明確牽頭省份,指導開展試點建設工作。“十四五”時期試點建設3—5條中國文物主題游徑。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區域,鼓勵相關區域省級文物部門主動謀劃游徑主題。各地縣級文物等部門則根據要求組織并且開展縣域文物主題游徑建設工作。
同時,《通知》還制定了五項工作任務,包括挖掘凝練游徑主題、合理釋放文物資源、做好價值闡釋展示、豐富游徑利用方式、統籌保護開放利用。
在挖掘游徑主題中,《通知》給出了幾點路徑參考,如可因路成徑,以歷史路網、水陸通道、香道茶路為徑,重現古道風采。可因時成徑,以同一時期文物古跡、考古遺址、革命舊址為徑,感知特定階段文明進程、歷史場景。可因物成徑,以文物建筑、農耕景觀、灌溉水工、工業遺產、老字號為徑,展現特定領域歷史成就、人地關系獨特智慧。此外,還可因事成徑,以歷史事件發生地、重要史跡、紀念場館為徑,揭開塵封歷史,感受歷史脈動。可因人成徑,以名人故居、祠堂書院、摩崖石刻為徑,呈現歷史人物生平事跡,昭顯人格魅力。
在合理釋放文物資源中,《通知》要求,建立可開放利用的不可移動文物資源清單,將條件成熟和有潛力建設文物主題游徑的文物資源充分納入,實行動態更新。對于由各級文化和旅游、文物部門管理使用的不可移動文物,要主動謀劃納入文物主題游徑,逐步做到“應開盡開”。
《通知》規定,要堅持價值導向,文物主題游徑應著重體現真實性、公益性,讓文物說話,塑造歷史認知,傳承中華優良歷史傳統文化,堅決避免過度商業化、娛樂化、庸俗化。要堅持實物實證,保護好不可移動文物及其旁邊的環境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文化延續性,持續提高展覽展示水平。
《通知》鼓勵創新,可依托游徑開展“訪文物知家鄉”“觸摸身邊的歷史”“文物打卡”“古跡尋根”等研學活動;可依托游徑設計徒步、騎行、自駕、露營等游覽方式;可結合游徑開展文藝演出、非遺展示、民俗展演、體育賽事等特色活動。在業態創新方面,《通知》指出,可依托文物游徑,推進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創新發展鄉村遺產酒店、特色民宿、夜間經濟、老字號傳統技藝體驗等新型業態,激發市場活力,帶動本地居民就業創收,以現實效益激發群眾保護動力。此外,還有技術創新,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提供可視化互動展示、沉浸式體驗,建游徑、智慧游徑、快樂游徑。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要求,正確地處理好保護、開放和利用的關系。堅持安全為先、適度開放、合理發展,設施建設應依法依規、合理選址、規模適當、外觀協調,杜絕拆真建假、拆舊建新、貪大求洋、喧賓奪主。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