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華為智界及全場景新品發布會在上海舉辦。會上,華為全屋智能5.0發布,帶來適配高端大宅的全新解決方案,打造了以“智”與“美”為核心的高端未來家標桿,讓家庭空間更智能、更有溫度。
伴隨數字化的經濟的蓬勃發展,房地產及關聯行業數字化轉型腳步明顯加快,消費對住房的要求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如何重新定義“好房子”?如何更好地滿足那群消費的人對未來家的美好向往?讓我們從華為全屋智能5.0解決方案中尋找答案。
自古以來,人類從未停止對住宅環境的進化與探索。從滿足遮風避雨、飲食起居的物理層面的“房子”,到審美取悅、精神愉悅、交互喜悅的“家”,智能化浪潮深刻改變著住宅的形態、功能和內涵。
當前,全球智能建筑發展方興未艾、步穩蹄疾。研究多個方面數據顯示,全球智能建筑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0年的663億美元增長到2025年的1089億美元,期間年復合增長率為10.5%。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住房發展已經從總量短缺轉為結構性供給不足,進入結構優化和品質提升的發展時期,全社會正在迎來一場從“有房住”到“住好房”、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需求變革。
近年來,伴隨《“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十四五”數字化的經濟發展規劃》《關于加快發展數字家庭 提高居住品質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的推出,國家對建筑智能化的指導越來越具體,方向越來越明確,智能家居技術應用場景愈來愈普遍,行業正處在爆發的關鍵點。
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1年,我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由2600億元增長至5800億元,年均增長率近20%。中國將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智能家居市場消費國,占據全球50%-60%的智能家居市場消費份額,利潤占據全球20%-30%的市場份額。
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不斷的發展,國人對高層次物質性、舒適性和精神性需求一直增長,尤其是住房領域,從追求“有其屋”向“優其屋”轉變,渴望更加智能、美好的生活新空間。
如何理解“好房子”?好房子“好”在哪?住房城鄉建設部黨組書記、部長倪虹曾表示,“好房子”就是要綠色、低碳、智能、安全,讓群眾住得健康,用得便捷,成本又低,又放心安心。
華為全屋智能始終致力于為“好房子”提供“靈魂”。針對全球建筑產業深耕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的“三化新需求”,自2021年以來,華為全屋智能不斷迭代,帶動建筑產業智能化、綠色化的全面轉型升級,目前已迭代至5.0。
華為全屋智能5.0開啟了“智裝”新時代,通過從未如此想觸摸的創新交互單品、從未如此放松的聲光體驗、從未如此豐富的空間拓展以及從未如此放心的獨特連接技術,帶來了更有溫度的未來空間,有望成為高端未來家的標桿。
比如,華為全屋智能5.0推出智能開關蒙德里安,讓科技感和藝術感呼之欲出。幾何布局的獨特設計讓更高頻使用的按鍵面積更大,完美符合人體工學,呈現極致的金屬魅力,讓每一面墻都是藝術。智能MINI Pro也是此次升級的亮點。經典建筑菱格理念的切面設計,高級感十足。集成NFC功能一碰智能中控屏S2寫入高頻場景,輕點一下,即可開啟;創新流轉星環的設計形態,旋一下,即可調節聲光氛圍,微微震感愜意解壓。
燈光是家庭的“情緒密碼”,美好的燈光能夠讓人身心愉悅。華為全屋智能5.0推出了天空之聲音樂燈,開創性地將音箱主燈天然合一,利用天花中心的出光位和出聲位,讓用戶無需吊頂就可以享受極致全屋音樂。配合全屋燈具實現主臥等空間照明,通過結合光和聲音提供新穎的空間照明和音樂娛樂體驗。
為了更好的空間智能化體驗,華為全屋智能5.0推出了“萬能智點”,將散落的開關合為統一的操控。一端連接繁雜的設備按鍵、另一端連接PLC,實現對全屋智能單品的全范圍覆蓋,并能接入全屋智能,通過智能中控屏S2、智慧語音等實現智能化控制。同時,幫助用戶打造智慧影音室、智慧庭院、車家聯動等豐富的智慧場景,讓智慧體驗無處不在。
《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明白準確地提出,“全方面提升數字中國建設的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促進數字化的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層次地融合,以數字化驅動生產生活和治理方式變革。”科技賦能好房子就是建筑、房地產行業的數字化,為相關行業插上數字化的翅膀,不斷的提高建筑品質,為人民群眾建設好房子,實現高質量發展。
我們看到,華為以智能主機作為全家的智慧大腦,通過PLC和WiFi 6+等穩定連接控制全家設備,通過無處不在的智能中控屏S2、智能開關蒙德里安和智能MINI Pro,對家中的照明、遮陽、冷暖、安防等實現輕松掌控,帶來了沉浸式、個性化、可成長的全場景智慧體驗。
空間智能化時代已經來臨,華為全屋智能5.0的發布,豐富了華為對于“好房子”的技術探索,帶來時尚、科技、智能、健康的居住體驗,特別是“智”與“美”的核心特征,讓“好房子”更加立體、豐滿、可感,為空間智能化變革提供了“新答案”與“最優解”。
今天的空間智能化領域,依然存在著連接困難、交互復雜、生態封閉的問題,行業期盼“引領者“的出現,用足夠的技術力與生態力對行業做全面整合。而華為擁有最好的連接、全球前三的交互與中國最好的鴻蒙生態。此次華為全屋智能5.0的發布,又將華為在空間智能化領域的創新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技術的力量不斷推動建筑產業向工業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以華為全屋智能5.0為代表的空間智能解決方案,將改變每個“小家”,通過“無處不智、無處不美、堅如磐石、易裝易用”的“智美體驗”,讓百姓生活更方便、更舒心。(科文)
2023年中國創新指數測算結果為,2023年中國創新指數達到165.3(以2015年為100),比上年增長6.0%,保持穩步增長態勢。
該項目研究團隊由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本源量子計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本源量子”)等單位組成。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許春鵬、研究員王博和研究員張海春,與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教授陳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博士余逸倫等合作,以古蟬為研究對象開展綜合研究工作,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進展》。
北京協和醫院乳腺外科主任醫師孫強正在為患者進行手術。北京協和醫院乳腺外科主任周易冬:乳腺癌相關的危險因素可分為固有因素和可控因素。
與秋燥引起的皮膚干燥相比,干燥綜合征患者的皮膚干燥更為持久且難以改善,有時還會出現瘙癢、脫屑等癥狀,部分患者會關節疼痛、腫脹,甚至關節畸形。
據日前召開的全國農業科學技術工作會議消息:圍繞建設農業強國戰略需求,我國將謀劃設立一批重點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建設一批農業科學實驗站和數據中心,全力發展新型研發機構,抓好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作為一種新興清潔能源,為光伏行業高水平質量的發展注入了新動能。近日,北京大學聯合國內外多個研究組,提出高密勒指數晶面相干生長提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性能的新策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
24日,國家航天局在北京舉辦實踐十九號衛星載荷交付儀式。此次交付的實踐十九號衛星搭載載荷包括主糧作物、經濟作物、微生物航天育種載荷以及空間技術試驗載荷等二十大類。
“1公斤DNA便可以裝下全世界數據。”日前,北京大學張成、錢瓏聯合研究團隊與合作者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并行“印刷”DNA存儲策略,成功將信息打印在DNA分子之上,猶如在白紙上批量印刷信息。
日前,國儀量子發布全球首個AI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儀,該系列新產品不僅具備AI功能,還將關鍵核心指標——信噪比提至全球頂配水平的10000:1,取得順磁共振波譜學領域的重大突破。
一項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來,全球由森林火災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關研究10月17日發表于《科學》。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航天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發布《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下稱“規劃”)。規劃提出了中國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學主題和17個優先發展趨勢。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題中,太陽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尋等優先發展趨勢備受關注。
免疫檢查點阻斷(ICB)是一種重要的癌癥療法,遺憾的是,該療法應答率偏低——對少數產生應答的患者療效顯著,對大部分患者卻難以奏效。因此,怎么樣提高ICB治療應答率成為癌癥治療的一個關鍵問題。
近日,西北工業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臧渡洋團隊成功制備出地球上最“長壽”氣泡,在聲懸浮條件下氣泡保持時間可達23分36秒,且在被直徑0.8毫米的熱銅針穿透時,懸浮氣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近日,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新疆理化所”)發布了一項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員以地球玄武巖為原料模擬火星壤,并通過熔融拉絲技術,將其制備成連續模擬火星壤纖維。這在某種程度上預示著未來人類有望就地取材,建設火星基地。相關研究論文于日前發表于國際期刊《交叉科學》。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節氣。有人會問,“霜降”的霜從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樣從天上降下來嗎?二十四節氣中,霜降與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氣溫下降帶來的變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區別?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研究員詹海剛團隊與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研究員馮明等合作,首次從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渦旋在驅動海洋次表層熱浪/冷浪事件中的關鍵作用,并指出渦旋會放大全球變暖對次表層極端溫度的影響,加劇強熱浪/冷浪的發生。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
銀線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綠色能源輸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輸電量足夠一個家庭使用兩年……這就是神奇的特高壓輸電工程。
隨著科幻氛圍日漸濃厚,我國科幻創作隊伍和讀者隊伍都在迅猛增長,科幻作家的創作熱情高漲,中國必將成為科幻文學創作的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