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我省落實習關于湖北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推進疫后重振、實現浴火重生、奮力譜寫新時代高水平質量的發展新篇章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我市全力發揚“爭、搶、轉”精神,實施“一二三四五”發展計劃,持續推進高水平發展的第一個五年。
站在新起點,謀劃新發展。荊門市將精準確立財政改革與發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標任務,進一步深化財政改革,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更好地發揮公共財政的職能作用,用好用足財政力量,為推動經濟社會高水平質量的發展提供堅實的財政支撐。依照國家、省、市“十四五”規劃工作部署,結合荊門實際,制定本規劃。
“十三五”時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財政部門深入貫徹習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決貫徹落實黨委和政府的決策部署,著力夯實財力基礎、增強有效供給、優化支出結構、助推三大攻堅、深化改革創新、強化財政監管,財政收支平衡穩健,收入增幅和收入質量基本保持在全省中等水準以上,順利實現“十三五”財政規劃主要目標。市財政局被評為全省財政系統先進單位,財政管理和PPP工作榮獲國務院督查激勵表彰,創新的節能減排“荊門模式”得到財政部和省廳認可,助力中小企業成長工程獲得省政府表彰。
“十三五”時期,全市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地方財政總收入累計完成983.8億元,比“十二五”增加353.2億元,增長156%;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累計完成489億元,比“十二五”增加198億元,增長168%;縣級財力慢慢地加強,縣級累計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84.7億元,比“十二五”增加171.1億元,增長180%。財源培育效果非常明顯,通過落實現有企業培育、支持企業加快發展等政策,研究出臺高質量推動鄉鎮財源建設財政扶持措施,規范和完善總部企業獎補和退出機制,壯大骨干稅源、培育鄉鎮財源、拓展總部稅源。全市稅收過億元企業達到12家,比“十二五”期末增加5家;總部經濟企業達到79家,年均實現稅收4.5億元;財政收入過億元鄉鎮達到8個,比“十二五”期末增加2家。資金爭取再獲突破,精心策劃項目,加強工作指導,全力向上爭取資金和申報發行政府債券。累計向上爭取中、省轉移支付資金844.3億元,申報發行政府債券資金289億元。
“十三五”時期,全市財政政策紅利進一步釋放,成立財稅聯合工作組,建立部門聯動機制,落實調低增值稅稅率等減稅降費的積極財政政策,累計減稅降費80億元;結合中央、省近年來,特別是疫情發生以來出臺的系列惠企政策,開展全方位、系統化地分析研究,將政策細化到涵蓋財稅、金融、就業、科學技術創新、產業轉型等公司發展每個方面,形成具體措施,共兌現惠企政策資金超過295億元。財政政策環境逐步優化,陸續出臺支持工業跨越發展、創新活市、資本興市、促進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等“四個30條”政策,涵蓋企業孵化、初創、成長到成熟整個生命周期;廢止9條過期過時政策,新增配套36條急需增加政策,升級改版15條力度不夠政策;建立常態化兌現機制,探索“免申即享”兌現新模式,相關經驗做法在全省推廣。財政政治屬性進一步彰顯,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財政部門建立疫情防控應急保障機制,采取超常規措施,全力支持疫情防控、推進復工復產復市;搶抓中央支持湖北一攬子政策機遇,認真落實各項財政支持政策,保民生、兜底線億元兌現疫情新增支出。
“十三五”時期,全市財政全力助推第一產業提質增效,完善財政涉農資金統籌使用機制,印發《關于加快荊門市中心城區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的意見》,設立“荊門市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推廣、現代都市農業建設等專項資金,實施八大重點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支持打造現代農業和鄉村振興示范區,累計統籌財政專項資金263億元。全力助推第二產業高質發展,認真落實支持縣域經濟、民營經濟、服務業高水平質量的發展和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等政策,全力支持科學技術創新、產業及產業鏈發展,累計落實保障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科學技術創新獎勵、掛牌融資獎勵、貸款貼息等支持企業轉型發展資金13.5億元。全力助推第三產業提檔升級,出臺支持保稅物流中心(B型)發展、中心城區專業市場轉遷、商貿流通、交通物流發展等政策措施,做好“世博會”、“進博會”、荊門海關開關等服務保障工作,支持服務業發展和對外開放。全力助推重點項目建設,統籌整合財政專項、政府債券,吸引和引導融資資金,全力保障重大政府投資項目資金需求,重點保障了“三環線”建設、象山大道改造、“兩館兩中心”、荊荊及沿江高鐵等一批重點項目實施,有力助推了城市環境品質提升。
“十三五”時期,全市財政持續強化社會保障,全面落實基本養老保險、醫療衛生、社會救助等財政投入政策,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城鎮和鄉村居民醫保財政補助等標準,探索實施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社會保障覆蓋面逐步擴大。持續兜牢“三?!钡拙€,牢固樹立過“緊日子”思想,從嚴控制“三公經費”,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優化支出結構,優先保工資、保運轉、?;久裆?。持續加大民生補短板力度,持續不斷的增加醫療衛生、義務教育、養老等領域民生補短板項目投入,支持打造了福壽居、千福園、望兵石學校、高新學校、天鵝學校等一批重點項目,有效破解了“上學難、看病難、養老難”等難題,民生福祉不斷改善。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1321.1億元,比“十二五”時期增加532.5億元,增長168%;其中民生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預算的比重保持在年均80%左右。
“十三五”時期,全市財政全力支持脫貧攻堅,建立財政扶貧投入穩定增長機制,落實產業、教育等扶貧政策,探索政府采購助力消費扶貧,搭建財政扶貧動態監控系統,定期開展專項檢查,共籌集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2.4億元支持精準脫貧。全力支持污染防治,設立規模1億元的生態環境建設發展專項資金,建立竹皮河、天門河流域(荊門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出臺支持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支持磷石膏綜合利用等政策,累計爭取環境治理專項資金30.42億元支持“四個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大氣污染防治等實施,圓滿完成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目標任務。全力防范政府債務風險,制定防范化解經濟領域重大風險工作方案,完善市級政府存量融資項目、市直政府隱性債務化解資金等管理制度,建立政府性債務動態監控機制,通過統籌財政資金等方式積極籌措償債資金,按時償還到期隱性債務,政府債務風險保持在可控范圍之內。
“十三五”時期,全市持續深化財政資產金額的投入方式改革,充分的發揮財政資金引導撬動作用,完善政銀合作機制,推進融資擔保體系建設,支持政府控股或參股的擔保公司發展,市級財政累計注資10億元,支持設立產業基金32支,為34家公司可以提供股權投資26.95億元;支持金融部門發放政銀合作、工業公司信用擔保、農信擔、創業擔保等貸款210億元,有效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難題。深入推動PPP模式,在全省率先出臺規范PPP項目績效考核工作辦法,全市累計落地PPP項目30個,總投資160億元。深化財政大監督機制改革,出臺財政監督機制實施辦法,從監督范圍、監督方式、監督職責,至結果運用、責任追究,全方位完善“全鏈條式”財政監督機制,實現從被動監督到主動監督、從事后監督到鏈式監督、從單一監督到綜合監督的轉變。深化政府采購領域改革,在全省率先制定政府采購失信行為清單,全方面實施政府采購信用承諾制度,完善政府采購信用體系建設,推進政府采購“網上商城”上線運行,共完成政府采購預算131.5億元,實際支付112.5億元,資金節約率14.4%。深化國有資產管理改革,探索出臺《關于加強荊門中心城區資產經營管理工作的意見》,拓展城市建設資金渠道,2019年中心城區城市資產營收突破50億元。此外,農村綜合改革、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政府會計權責發生制改革等涉財改革工作圓滿完成。
“十三五”時期,全市財政部門政治能力持續提高,扎實開展“兩學一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等主題教育,筑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思想和行動上同以習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一致;出臺《加強和規范局屬單位領導班子建設的若干規定》,印發《市財政局黨組關于進一步壓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的通知》,全面落實黨風廉政、意識形態和全面從嚴治黨等主體責任。法治能力持續提標,健全“班子專題學、支部分組學、全員集中學、專家指導學”學法機制,理順“程序規范、文件規范、審核規范、權責規范”用法機制,堅決落實財政預決算、績效管理、政府債務、國有資產等定期報告制度,推行“持證上崗、亮證執法”,落實“雙隨機、一公開”,著力打造陽光財政。管理能力持續提檔,開展財政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等“六項清理”;推進預算績效管理,預算績效管理逐步從虛到實、從粗到細,績效目標管理和評價實現擴面提質;嚴格預算執行管理,梳理優化預算編制、資金審批、投資評審、資產處置等管理制度和流程,提高預算約束力。執行能力持續提質,綜合道德教育、財經法規、財政業務等內容,搭建“我講我的業務”、道德講堂等平臺,修訂完善干部職員創先爭優工作考核辦法,制定青年干部五年培養規劃,實施青年干部成長工程,通過優秀青年干部評選、上掛下派和“招錄一批、培養一批”等方式,調整完善干部年齡結構,機關業務骨干中青年干部占比59%,全局專業方面技術人員占比64%、本科以上學歷人員占比78%。
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我們國家發展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發展動蕩變革,荊門財政必須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為持續推進全市經濟社會高水平質量的發展作出財政貢獻。
1.重大政策調整的新機遇。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由其引發的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尚不能準確判斷持續影響有多大、時間有多長。習在統籌推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強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對沖經濟下降帶來的壓力的現實需要,更是財政更好地發揮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的應有之義。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也提出,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能預見,今后一段時期,國家勢必加強政策調整,加大逆周期政策調節力度,讓宏觀財政政策更靈活、微觀財政政策更精準。荊門作為“宜荊荊恩”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必須緊緊把握國家政策調整的機遇期,爭取政策傾斜,掌握戰略主動,切實增強全市經濟發展整體競爭力。
2.重大戰略推進的新機遇。從國家層面看,“一帶一路”倡議,長江經濟帶和漢江生態經濟帶、中部崛起、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將在“十四五”時期繼續深入推動,走上高水平發展之道。從省級層面看,“十四五”時期“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的區域發展布局將全方面推進,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承載能力,促進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從市級層面看,“十四五”時期將全力推動和實施“一二三四五”發展計劃,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等一系列發展的策略。這些重大戰略的實施,必將帶動財政、稅收、金融等領域,在體制機制上進行結構性、針對性、精準性的深度調整和優化,荊門必須牢牢把握這一機遇,快速推進財政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更看重區域協調發展、更看重高水平質量的發展,為全市平衡、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財政支撐。
3.重大產業重構的新機遇。新冠肺炎疫情后,各國各地將更看重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的發展,產業體系和布局將面臨新的調整。結合中央發展經濟“內循環”大政方針,加上國內沿海地區勞動力、土地等生產所帶來的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制造業逐步向內地轉移,這對工業實力較強的荊門是一大利好。此外,未來五年,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都會有快速的發展,尤其是5G應用的全面鋪開、人工智能的成熟,將啟動一片市場藍海。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重新認識生命健康,這為在全省最早將大健康作為主導產業的荊門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4.重點項目建設的新機遇?!笆奈濉睍r期,荊門市將告別不通高鐵的歷史,推進沿江高鐵、襄荊高鐵、荊荊高鐵等重大交通項目建設,開展荊東大道、航空路等重點市政項目建設,落實園博園等重大景觀項目建設,加之通用航空、愛飛客小鎮等重大項目的持續實施,將拉動荊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進入“快車道”、插上騰飛翅膀。同時,隨著市委市政府近年來著力發展經濟,大力實施招商引資,大多數“十三五”期間落地的項目已渡過建設期和抵扣期,其稅收效應將在“十四五”期間全面顯現,將極大促進生產經營稅收增長,推動財政收入高質量發展。
1.新冠肺炎疫情長期持續沖擊的影響。此次疫情對經濟基本面的沖擊,罕見地同時體現在供給端和需求端,直接表現為供應與需求的突發性中斷。疫情的突發性和持續性,使其沖擊在短期內難以消散,雖然國家經濟實現迅速復蘇,財政收入轉入正增長,但面臨的增長壓力和不確定性也持續存在。就我市來看,經濟社會深受影響,外貿出口訂單減少、國內市場之間的競爭加劇,企業經營困難、利稅下滑,想恢復到疫前狀態仍需一段時間。同時,受疫情影響,做好“六穩”、落實“六保”等剛性支出只增不減,財政收支平衡壓力很大。
2.發展與環保之間矛盾依然突出。大氣質量上的問題、水環境問題、土壤質量上的問題任舊存在,特別是“三磷”(即磷礦、磷化工企業、磷石膏庫)問題突出,嚴重制約我市化工、建材等傳統支柱型產業高質量發展。另外,隨著污染防治政策約束力度慢慢的變大,非常有可能大面積關停落后產能,形成政策性減收“缺口”。
3.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矛盾依然存在。從產業體系上看,我市工業結構偏重,農業特色不夠,服務業腿短,物流成本偏高,外向型經濟發展不快;生產要素供給趨緊,用地指標緊缺、困難比較普遍,先進的技術、人力資源等高端生產要素的制約更明顯。從區位競爭上看,我市所在周邊區域競爭加劇,武漢、襄陽、宜昌和發達地區對我市產生虹吸效應,尤其是對高新技術企業和戰略性新興起的產業形成擠壓。從稅源結構上看,我市稅收收入對石化行業的依賴性較大,“十三五”期間荊門石化繳納稅收約占全市總稅收的41%,雖然同比下降2.7個百分點,但是稅源結構仍未發生根本性改變,其它稅收增長點仍處于培育階段。
高舉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刻領會習關于經濟發展重要論述和視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和全國全省財政工作會議精神,對接全省“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發展布局和全市“一二三四五”發展計劃,堅持發揮財政在國家治理中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以發展規劃為戰略導向,以財政政策為主要手段,通過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加強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增強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通過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推進財政支出標準化,強化預算約束和績效管理;通過完善政府事權與支出責任,增強基層公共服務保障能力,統籌做好“生財、聚財、用財、管財”工作,為荊門經濟社會高水平質量的發展提供財力支撐、作出財政貢獻。
1.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對財政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把推進荊門財政改革和事業發展,統一到黨中央的要求上來,落實到執行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的行動之中,為推動荊門經濟社會高水平質量的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一切財政工作從人民利益出發,始終把為民理財放在財政工作核心位置,充分的發揮財政分配職能,全力提升財政保障作用,慢慢地加強財政供給能力,切實促進社會公平、切實增進民生福祉、切實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堅定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邁進,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3.堅持依法科學理財。堅持“法治化、規范化、標準化”理財思路,堅定不移地把“依法理財、科學理財”貫穿財政改革全過程、財政管理全領域,嚴格落實各項財經法律、法規和紀律,全方位、全流程、全環節加強財政監督,扎實推進財政管理標準體系建設,促進財政管理平等、公正、規范、有序、合法、高效。
4.堅持可持續性發展。堅持推進和落實財政中長期規劃,確保財政政策和資金從“質”和“量”雙向發力,加強逆周期調節、鞏固和拓展減稅降費成效、保持合理適度財政支出強度;堅持優化結構、向內挖潛,盤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政策和資金的指向性、精準性、有效性;堅持以收定支,通過明晰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推動高質量可持續財政建設。
5.堅持平衡平穩運行。堅持量入為出,在結構調整中更加突出財政資金“提質”要求和“增效”導向,通過壓一般、保重點,提升“三保”能力;堅持注重績效,全方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把有限的財政資源用到刀刃上;堅持加強風險防控,通過財政風險控制體系,防范化解地方財政風險隱患。
1.力爭成為財政預算績效管理工作的“新標桿”。積極探索建立“橫向與縱向”和“內部與外部”的“雙聯動”機制、健全“激勵與約束”和“責任與獎勵”的“雙推進”機制、完善“結果與應用”和“信息與共享”的“雙倒逼”機制。創新推進“預算調整與績效控制、預算編制與績效目標、預算執行與績效監控、績效改進與高水平發展”的“四個融合”。“全領域、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式深入推動財政預算績效管理與創新,力爭在財政部、省財政廳推廣,打造財政預算績效管理的“荊門名片”。
2.力爭成為財政支持深化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綜合改革的“新試點”。積極探索轉變財政投入方式,履行國有金融資本出資人職責,推進“財政與金融、資金與資本、政銀與企業”的“三個無縫對接”,帶動“優化政策環境+支持金融創新+促進企業未來的發展+實現稅收增長”的良性發展“內循環”。創新產業基金、融資擔保、政銀合作、PPP模式推廣等財政金融扶持新模式,多方式、多渠道打通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腸梗阻”。強化普惠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增強金融綜合服務能力,持續推動金融理財產品創新,奮力爭創國家級財政支持深化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城市。
3.力爭成為財政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樣板”。積極探索財政“專項資金+引導資金+獎勵資金”的支持縣域經濟發展扶持新模式。設立高水平質量的發展專項資金,支持縣域經濟優化產業布局、縣域企業產業升級,打造縣域經濟高水平發展“新引擎”;發揮財政擔保、財政間歇等引導資金的放大效應,吸引優質的金融資本參與縣域企業未來的發展,實現政、企、銀三方共贏,增添縣域經濟高水平發展“新動力”;設立財政一次性獎勵資金,探索建立省管縣財政體制下的市級財政激勵新機制,對縣域經濟發展優秀的縣(市、區)給予激勵支持,在省級范圍內全力打造財政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樣板”。
到2025年,全市綜合財力慢慢地加強,財政保障能力持續提高,稅源結構顯著優化,財政資源統籌能力增強,財政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深化,財政支出標準化建設逐步完善,財政預算約束和績效管理上的水準大幅度的提高,為荊門創建全省高水平質量的發展示范區提供強有力的財政支撐。
到2025年,全市地方財政總收入達到237億元,年均增長4.7%。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121億元,年均增長8.7%;其中:市本級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達到26.7億元,年均增長7%。
到2025年,縣級地方財政總收入占全市地方財政總收入提高到60%以上,縣級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占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提高到80%以上。
到2025年,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支出達到398億元,年均增長6%;其中:市本級一般預算支出達到62億元,年均增長5%。
“十四五”期間,全市民生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預算的比重持續保持在年均80%以上;到2025年,力爭占比達到82%。
到2025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的稅收收入占比達到76%以上,其中第三產業稅收收入占比達到40%以上。
到2025年,全市稅收過億元的企業達到15家;總部經濟企業達到100家,實現稅收超8億元;財政收入過5000萬元鄉鎮達到10個,過億元鄉鎮達到10個。
到2025年,全市政府債務率保持在合理區間,市本級政府債務率持續降低;全市債務風險等級保持在黃色以下,市本級債務風險等級保持在橙色以下。
落實扶貧投入政策。按照“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監管”要求,保持政策總體穩定,聚焦“兩不愁三保障”,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既不降低標準,也不吊高胃口。支持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納入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支持產業扶貧持續發展,從資產金額的投入和政策引導上推動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著力發展抗風險能力強、未來市場發展的潛力好的集約化、規?;⑻厣a業;持續加大市場主體培育,逐步形成帶貧益貧能力強的大基地、大產業、大品牌;深入抓好消費扶貧,常態化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支持深入推動資產收益扶貧。加強各類扶貧資金投入扶貧領域形成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收益等扶貧資產管理,做好扶貧資產的登記確權,積極創新項目經營管理模式,完善扶貧資產與貧困人口的利益聯結機制,建立健全扶貧資產管理制度,強化扶貧資產的管理和維護,穩定持續發揮扶貧效益。提升財政扶貧資金使用績效。落實扶貧項目資金績效管理責任,對扶貧項目進行跟蹤問效,充分的利用財政扶貧資金動態監控平臺,從績效目標的設置、審核、批復、運行監控、績效自評、結果運用等方面,對扶貧項目實施全方位的動態監控,全方面提高財政扶貧資金使用效益。
推動建立資金支持力度同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的投入機制。加大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投入力度,落實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和長江大保護“雙十工程”、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等重大任務的財政投入政策。引導市場化、多元化的污染防治投入。積極對接和爭取“國家綠色發展基金”“新舊動能轉換引導基金”等產業基金項目;鼓勵生態環境治理項目與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特色小鎮、林下經濟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規范支持PPP項目,大力推行按效付費機制。支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支持“千噸萬人”鄉鎮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清理整治;支持PM10、PM2.5濃度控制,助力大氣顆粒物“雙達標”;支持土壤污染詳查任務,支持開展歷史遺留廢棄工礦土地整治,加強“三磷”達標整治,助力解決歷史遺留涉重金屬和危險廢棄物污染問題;支持完善生態環境監視測定體系,合理規劃監測點空間布局,加強環境監視測定數據管理和監測平臺共建共享,促進靠前防治。支持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支持生態功能區把發展重點放到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上,助力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水平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支持建立排污許可制、控制固定污染源制度,鼓勵公司參與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啟動中心城區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機制,完善竹皮河、天門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逐步建立漳河流域保護性生態補償機制;加強自然資源調查評價監測和確權登記,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基礎上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一是合理控制政府債務規模。堅持用發展的辦法來解決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和風險,平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嚴控政府債務規模,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切實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落實好政府債務風險防控的主體責任,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政府隱性債務做到只減不增,“十四五”期間將全市政府債務風險等級控制在黃色及以下水平,市本級債務風險等級控制在橙色及以下水平。二是穩妥化解政府債務風險。多渠道籌措資金,償還到期政府債務和政府隱性債務,確保不發生債務逾期風險。對申報發行政府債券所形成的政府債務,通過納入年度預算、爭取發行再融資債券、政府性基金收入、項目收益形成的專項收入等方式籌集償債資金;對政府隱性債務,利用年度預算資金、超收收入、出讓部分政府股權以及經營性國有資產權益、平臺公司項目結轉資金、營收、項目收益、債務重組等方式籌集償債資金。力爭到“十四五”末政府隱性債務化解率達65%以上。三是科學謀劃政府債券項目。按照中央、省明確的政府債券應用限制范圍,結合各地發展實際和政府債務限額情況,做好政府債券項目前期策劃、儲備工作,把合乎條件的項目納入項目儲備庫管理。將政府債券項目的申報發行與我市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相結合,第一先考慮經濟社會效益顯而易見、群眾期盼、遲早要干的項目,保障重點項目順利實施。力爭在“十四五”期間爭取申報發行新增政府債券資金200億元以上,為荊荊鐵路、武荊宜高鐵、襄荊高鐵、園博園等重點項目建設提供資金保障。四是建立健全債務監督管理機制。建立健全風險預警機制,科學設置債務風險預警指標,加強完善債務預警機制,加強風險預期評估。建立健全日常監督管理機制,強化對債務數據監測,定期對財政部全口徑債務監測平臺債務數據來進行更新,加強對債務數據的匯總分析,強化督辦檢查力度,促進債務風險防控工作規范運轉。建立完整考核問責機制,推動建立地方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工作變動債務審計制度,組織并且開展對隱性債務化解工作的督導檢查和量化考核。
一是支持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推進石化產業做大做強,依托荊門石化和化工循環產業園,推進荊門石化“雙百工程”項目建設”(百萬噸特殊產品、百萬噸化工產品)。以全省“萬企萬億”技改工程為抓手,支持“百企技改”工程;重點培育智能制造企業和兩化融合企業,積極支持企業申報國家級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企業、省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等中、省項目,推進企業上云工作,規模企業信息化普及率達到100%。二是支持新興起的產業培育。重點圍繞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車、再生資源利用與環保、智能裝備制造、大健康、電子信息(主要是“新兩基”建設)等產業,支持相關有突出貢獻的公司產值規模向500億邁進,建設千億重點產業集群。三是支持做好招商引資。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大抓實抓招商引資工作的意見》,聚焦重點產業和重點項目,圍繞七大主導產業,緊跟5G、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新趨勢,重點支持招大引強工作。四是支持打造名企名牌。選擇發展前途好的中小企業,引導支持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通過“隱形冠軍”培育獎勵、有突出貢獻的公司培育獎勵、精品名牌創建獎勵等政策,打造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和市場競爭力強的知名品牌。五是支持淘汰落后產能。圍繞“長江大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及產業轉型升級,重點支持全市64家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突出建材、磷化等行業,運用綜合標準著力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
落實《市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若干意見》,完善加強科學技術創新支撐高水平發展的政策措施;支持基礎科研項目的研究與開發利用,支持企業加大科學技術研發投入力度。推進科技公司創業與培育工程,培育認定更多科技型中小企業;以主導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為導向,加大各類科學技術創新平臺的培育建設和申報認定力度;深化企校合作,共建各級各類創新平臺;加快建好荊門產業技術研究院,服務主導產業高質量發展;大力實施科技公司創業與培育工程和企業創造新興事物的能力提升行動計劃,全面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減免等鼓勵創新系列惠企政策;引導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研發機構、開展科研攻關,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以申促建,推動國家農高區創建取得實質性進展;建好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荊門分中心和湖北技術交易所荊門分所,把荊門科惠網建成全省一流的科惠網市州云服務平臺;組織并且開展“科惠行動”,加強校企精準對接;精準培養引進優秀的科技專家,善于組織研發、成果轉化的科技企業家,以及高端研發和管理人才,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專業化人才隊伍;打造“互聯網+技術轉移”服務平臺,建立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公共服務平臺持續穩定支持的機制。
修訂完善支持中小企業政策,進一步簡化兌現流程,擴大“免申即享”兌現范圍,弘揚“店小二”精神;統籌整合工業、科技專項資金,用于支持企業未來的發展;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工業110服務專線等平臺作用,加快建設創新創業載體,建立運營各類創業基地;規范、減免各類涉企收費,對收費項目實施普遍性降標,對于部分中介服務收費采取政府購買方式支持企業;引導金融機構為企業降低擔保費率、控制貸款利率上限、減費減息,提供過橋貸、應急貸等支持,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支持企業利用多層次長期資金市場體系擴大直接融資,加大對已上市、已掛牌企業依托長期資金市場實施并購重組、再融資的支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加大穩崗補貼和崗前培訓補貼支持力度,加大為企業招才引智的力度,減輕企業人力成本負擔;加大企業物流補貼力度,加快建設多式聯運集疏運網絡,充分的發揮公路、鐵路、空運等不同運輸方式組合優勢;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科學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支持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工程;通過多層次創新體系建設,實施科學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工程;通過購買科技成果和轉化獎勵、發明專利獎補政策,支持企業購買和轉化科技成果,鼓勵公司申請和轉化發明專利。
圍繞優化城市形態和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和能級,不斷推動荊門城市轉型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現代化精致城市發展理念,加大基礎設施投入。一是統籌做好建設資金保障工作,支持擴大有效投資。加大向上爭取力度,抓住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有利時機,重視中央、省級政策動態,爭取更多重點領域基礎設施補短板項目納入上級支持范圍。拓寬建設資金渠道,根據項目性質結合預算資金、政府債券、社會資本等資金使用上的要求,科學精準落實政府投資項目建設資金確保項目順利推進。統籌做好保障,按照有保、有壓、有促進的原則,統籌做好政府投資項目的資金保障工作。圍繞完善荊門市“三環九射”骨架路網,重點支持高鐵新城片區、羅漢山隧道、航空路、荊東大道、白廟路綜合改造、荊山大道上跨焦柳鐵路、白云大道改造等重點市政道路建設,“十四五”期間新增道路面積6.8平方公里。圍繞完善城市公共服務功能,重點支持武荊宜、襄荊、荊荊高鐵三條高鐵線路和荊門高鐵站站場、公交換乘中心建設,方便人民群眾出行,增強人民幸福感、獲得感,帶動荊門經濟的騰飛,刺激招商引資項目建設,提高荊門走向世界的影響力和美譽度。二是著力支持民生領域補短板,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城市綠色發展,重點支持園博園、鳳凰湖濕地公園二期、天鵝池公園、象山景區三期、楊灣公園、植物園二期等16個城市公園綠地項目建設,滿足市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2000米見水”的愿望,2025年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4平方米。圍繞打造精致城市,重點支持荊門市中心城區生活垃圾焚燒處置項目、市級公園廣場及河道維修、荊門市垃圾分類收運體系、荊門市生活垃圾消毒清潔體系等12個城市管理項目建設,逐漸完備城市管理和服務,提升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全力支持鄉鎮振興,統籌整合交通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公路消危行動”,全方面提升我市公路橋梁安全水平,完成全市公路現有175座危橋及153座三類橋改造,保障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助力鄉村振興。
堅持突破性發展現代服務業,努力擴大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優化服務業空間布局,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和質量,保持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增長。一是逐步優化結構。以供給側改革為動力,加快補齊現代服務業短板,現代服務業上漲的速度高于服務業平均上漲的速度;深入推動“品質革命”,培育一批服務業品牌,積極引進國內外服務業有名的公司,加快發展服務貿易,在提升對外開放水平中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優化存量、引入增量、做大總量,加快實施服務業倍增戰略,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進一步提質、增效、升級。二是抓住發展重點領域。突出物流業、金融業、旅游業等現代服務業發展重點領域,推進一批服務業重點項目開工建設,建成一批規模較大、特色鮮明、業態多樣、功能完善的現代服務業集聚示范區。2025年末,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200億元,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5%左右,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市從業人員總數比重達42%,人均服務業增加值增至4.68萬元,服務業對經濟穩步的增長貢獻率達48%。
加大創業擔保貸款貼息力度,擴大覆蓋范圍,降低小微企業進入門檻、提高貸款額度、改進反擔保要求,支持復工復產和創業就業。對特色農業保險“增品、擴面、提標”,增強地方特色農業抗風險能力,促進農戶持續穩定增收;對銀行涉訴抵押資產處置進行補貼,降低銀行不良貸款率,釋放風險;對工業公司及農業信貸擔保進行擔保費補助,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完善金融機構獎勵考核體系,促使金融機構積極開發農村金融和小微企業金融市場。對新設或新遷入的金融機構、類金融機構進行獎補,吸引更多機構入戶;對主板上市和“新三版”、四板掛牌交易的公司進行獎補,支持企業市場再融資;對增加信貸投放、推進企業上市掛牌、發行債券等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構建多層次融資服務體系。開發多類型融資產品,放大、信用貸款規模,支持創新創業。逐年充實政府出資的擔保機構資本金,更好地為“三農”“小微企業”服務。組織實施好國有金融資本基礎管理、經營預決算管理、績效考核、工資政策、負責人薪酬管理等工作。
建立現代農業投入增長機制。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求,將農業農村作為財政保障和預算安排的優先領域,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農業農村傾斜,確保財政投入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相適應。支持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著力培育壯大農業有突出貢獻的公司,促進特色產業由小規模分散經營的傳統模式向規?;⒓s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轉變,把農產品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品牌優勢,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向更高層次、更高水平邁進。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質量興農戰略實施,深入推動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支持農業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對發展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的種植大戶、公司、農業生產合作社采取獎補等方式;支持農業綠色生產,加大對綠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環境保護、綠色農業技術、綠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及綠色農業產業化經營等方面的投入;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充分激發社會投資的動力和活力,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社會熱情參加的多元投入格局。建立完整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加大預算執行環節的統籌協調力度,整合農業、水利、林業等各類功能互補、用途銜接的涉農專項資金,統籌推進農業農村重點項目實施,推動公共服務資源向農業農村傾斜,發揮涉農資金整體使用效益。支持美麗鄉村建設。支持美麗鄉村建設五年行動規劃,推進示范村、整治村建設;支持開展村莊清潔行動,聚焦鐵路、公路、江河、湖庫、風景旅游區沿線等重點區域,深入推動廁所革命、精準滅荒、農村污水治理、農村垃圾處理、畜禽糞資源化利用。
持續開展農村公益事業建設,對農民急需的農村公益事業建設項目給予獎補,鼓勵和引導農民參與建設;繼續扶持一批行政村發展新型村級集體經濟,指導試點村因地制宜探索新型集體經濟發展道路;高質量推動鄉鎮財源建設,不斷加大對鄉鎮財源建設的扶持力度,用好鄉鎮財源建設發展基金,扶持鄉鎮骨干企業、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繼續開展鄉鎮財源建設考核,完善考核獎勵機制;持續完善“以錢養事”機制,抓好農村公益性服務人員勞務報酬與養老保障銜接等工作,提高農村公益性服務水平,做好信訪維穩工作;堅持落實減負惠農補貼,指導各地繼續落實農民負擔監管措施;指導農村財務管理工作,參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推進村級財務會計委托代理服務改革試點;夯實基層財政監管能力,探索利用現代信息平臺,提高監管能力和監督管理質量;組織并且開展基層干部培訓,提高基層財政干部履職能力。到“十四五”末,全市建成省級美麗鄉村建設試點200個,比2020年翻一番;發展新型村級集體經濟扶持村200個,比2020年翻一番;鄉鎮地方財政總收入達到40億元,地方財政總收入過5億元的鄉鎮達到1個,1億元至5億元的鄉鎮達到10個,5千萬至1億元的鄉鎮達到10個。
拓寬就業渠道,加強重點群體就業托底保障力度。鼓勵畢業生到國家、省、市重大工程、重點項目、技術開發等急需領域就業,通過“三支一扶”、大學生村官等財政政策扶持,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就業,通過給予企業社會保險補貼、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等財政補助方式,鼓勵中小微企業吸納大學生就業。打通農民工返崗復崗“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建立點對點、一站式服務通道,鼓勵本地區重大工程、重點項目優先吸納本地農民工和貧困勞動力,為懂技術懂市場的農民工提供線上、線下創業培訓、創業服務和資金支持,開發臨時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保障基本生活。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對培訓合格失業人員給予職業培訓補貼,多渠道、多方式提供有明確的目的性的培訓,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水平。切實加強貧困勞動力就業保障力度,加大政策資金傾斜力度,密集崗位投放、確保勞務輸出有序。通過社會保險費政策性減免、緩繳、失業保險金返還、援企穩崗等補貼減輕企業負擔,穩定企業就業。
全面落實教育經費保障“兩個只增不減”政策(確保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確保在校學生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完善城鄉一體化的義務教育保障機制,堅持教育經費的事權與財權統一。加大學前教育補短板力度,力爭“十四五”期間公辦園比例提高到30%以上。推進義務教育師資上臺階,切實解決大班額問題,完成鐘祥市龍山實驗學校、漳河新區天鵝學校新建和市掇刀石中學、高新區·掇刀區名泉小學、高新區·掇刀區望兵石學校擴建,新增學位6500個。加大普通高中經費投入,在優先保障普通高中教職工人員經費的前提下,逐步的提升高中生均公用經費,改善高中辦學條件,促進高中教育優質發展;全力支持技師學院遷建二期及通航學院建設、湖北信息工程學校新校區建設,逐步完備公共實訓基地,逐步的提升職業學校教育質量。加大中等職業教育助學力度,擴大中等職業學校免學費范圍,落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學費政策,構筑集“免、獎、助、貸、補”多位一體的學生資助體系。
加大專項資產金額的投入,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統籌設立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1500萬元,支持和促進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重點文化旅游項目建設、文化旅游形象宣傳推廣、文化旅游品牌創建、文化旅游市場營銷、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方式,支持戲曲進校園、進鄉村,農村公益電影放映、惠民演出等。大力推進“體育強市”建設,加大體育基礎設施投入,著力打造城市“15分鐘”健身圈,力爭中心城區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2平方米以上。室內室外體育場館全部免費向市民開放,運維費納入年度預算予以保障。
深化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實施養老保險省級統籌,推進工傷保險省級統籌,實現城鎮和鄉村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市級統籌,完善失業保險省級統籌,建立國有資本劃轉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缺口彌補結合運行機制,推進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工作。加強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疾病應急救助、醫療救助、大病保障和商業保險等多種保障制度的銜接,構建重特大疾病保障機制。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強公立醫院應急、臨床重點??颇芰ㄔO,落實公立醫院投入政策,對中醫醫院適當傾斜,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支持醫聯體建設,推進分級診療和家庭醫生簽約工作;支持衛生健康人才隊伍建設;促進中醫傳承創新發展;支持社會辦醫;健全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完善重大疫情醫療救治費用保障機制,確保醫療機構先救治、后收費;統籌醫?;鸷凸残l生資金使用,提高對基層醫療機構支付比例;健全穩定可持續的籌資運行機制;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落實困難群眾生活保障政策,做好城鄉低保、孤兒、流浪乞討人員、殘疾人等困難群眾生活保障及救濟救助工作;落實優撫、退役安置、軍隊離退休、義務兵家庭等人員優待撫恤安置政策。
支持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完善突發特重大疫情防控規范和應急救治管理辦法,支持疾病預防工程建設項目建設,高標準構建全市重大疫情防控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系統。支持完善檢測預警機制,建立智慧化信息平臺系統;完善衛生應急物資儲備體系,支持區域性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基地建設;加強公共衛生隊伍建設,支持人才教育培訓,保障公共衛生人員待遇;優化醫療衛生資源投入結構,重點向農村、社區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傾斜;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均補助標準,支持擴大項目覆蓋面。
大力支持公租房項目建設。嚴格執行中心城區商品住房開發項目配建公租房政策,壯大公租房資產實力;快速推進科創社區公租房項目建設,力爭2022年項目建成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2021年啟動建設響嶺公租房項目,逐漸完備保障房戶型、面積、區位結構。全方面實施政府購買公租房運營管理服務模式。將現有政府投資和管理的公租房交由專業化、社會化公司運營管理,逐步的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十四五”期間,公租房實物配租保障2500戶,發放租賃補貼解決2500戶家庭的住房困難,到2025 年末,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41平方米。
完善財政收入結構。全力服務招商引資,及時兌現惠企政策,優化全市營商環境,大力培植現有財源,支持發展新興稅源,繼續做大財政蛋糕,做強各級財政可用財力。優化調整收入結構,繼續支持第二產業加快發展,培育壯大現有骨干稅源,確保財政有持續的收入來源;持續加大對第三產業的扶持力度,支持物流業、金融業等加快發展,提高第三產業稅收比重,力爭趕超全省中等水準,盡快形成新的稅收增長極。完善市區財政體制。分析東寶區“同增同減”和荊門高新區·掇刀區、漳河新區“增量分成”體制,對各區級經濟發展的實際貢獻度,提出完善市對各區分成體制的建議,在收入分成上合理確定市區兩級可用財力,從政策制定上更好地促進中心城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理順市區事權關系。進一步理清市區需承擔的事權范圍,合理確定兩級支出責任。
研究完善更加合理的日常公用經費標準體系,包括確定納入日常公用經費安排事項、制定公用經費分類分檔辦法、確定各類各檔經費標準等;到2023年基本建立起與公共財政相適應的內容完整、結構優化、定額科學、程序規范、修訂及時的市本級項目定額標準體系,形成項目定額標準的有效運行機制和監督評價機制,包括制定項目定額標準體系、制定預算項目分類標準體系、推進部門業務標準化工作、建立完善項目定額標準管理規范等。
推進落實績效管理主體責任,加強責任約束和監督問責。將各級政府預算、部門和單位預算、政策和項目預算全部納入績效管理,逐步向“全口徑”預算拓展,加快構建全方位、全覆蓋預算績效管理格局。落實全過程績效管理要求,對新出臺重大政策和項目,結合預算評審、項目審批等開展事前績效評估。全面設置整體績效目標、政策及項目績效目標,強化績效目標管理。對績效目標實現程度和預算執行進度實行“雙監控”,察覺缺陷及時整改糾正。完善部門和單位績效自評、財政評價相結合的績效評價工作機制,加強績效評價工作。建立完善績效評價結果與預算安排和政策調整掛鉤機制,加強評價結果應用。將績效管理融入預算編制、執行、監督全過程,推進預算和績效管理一體化。到2025年,實現預算績效管理常態化和規范化,大幅度的提高預算管理上的水準和政策實施效果。
開展行政事業單位經營性國有資產清查登記,摸清底數,掌握情況,對行政事業單位依法登記的企業,獨立經營的土地、房屋和非獨立經營房屋要分類摸底登記,確保行政事業單位經營性國有資產完整、準確。細化行政事業單位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的相關制度,明確行政事業單位經營性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和出租出借的原則、方式、程序和職責權限,為統一、規范行政事業單位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奠定基礎。穩步推進行政事業單位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組建新的資產管理公司。對行政事業單位經營性資產逐戶進行清理核定,分類辦理相關手續。
建立政務財務核算共享中心,將一級財政的預算、收支、政府采購與財政供養單位之間的業務整合,并設計標準化流程,準確核算政府負債和政府凈資產;將政府會計準則制度的執行情況納入會計監督檢查范圍,啟動追責。理順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完善資產負債約束機制,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建立有效監督管理體系;推進建立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金融實物資產管理體系,建立統一的國有金融資本出資人制度,對國有金融機構股權出資實施資本穿透管理,統籌規劃全市國有金融資本戰略投向,加強國有金融資本經營預算管理;完善資產管理和預算管理相結合的工作機制,探索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經營性國有資產的集中統一監管,推進國有資產的統一調劑和共享共用,探索建立全口徑國有資產信息共享平臺和數據庫;科學編制實施荊門市國土空間規劃,全方面推進國土資源節約與高效利用,推動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產權制度。
在全面出臺公務支出管理制度的基礎上,針對執行中出現的問題,抓好后續制度和政策解答的制定工作;認真落實國務院“約法三章”,即:“政府性樓堂館所一律不得新建,財政供養人員只減不增,公費接待、公費出國、公費購車只減不增”,力爭“三公”經費零增長,一般性支出得到一定效果控制;實行一般性支出月報預警機制,對波動較大的單位實行預警;全面實施公務卡強制結算機制;實施國庫動態監控機制,通過對“計劃、支付、清算”三個環節的動態監控,規范預算單位支出行為;深化財政大監督機制,加強財政、審計、紀檢部門的協調配合,推進大監督工作的常態化、制度化。
聚焦生態環境治理、美麗鄉村建設、旅游、養老等領域,策劃實施一批適宜由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和運維的新建項目或存量轉化項目,力爭吸引社會資本投資達100億元。規范推進PPP項目實施,嚴把“一案兩評”關口,完善風險分擔機制。加強PPP項目財政支出責任監測,特別是對已竣工超概算的PPP項目進行“二次財政承擔接受的能力論證”,確保全部PPP項目財政支出責任占一般公共預算比例不突破10%的“紅線”。健全PPP項目績效評價制度體系,加強PPP項目費用預算審核和運維成本管控,努力實現PPP項目績效評價覆蓋面達到100%,實現財政支出“按效付費”覆蓋面達100%。
實行非稅收入項目庫動態管理,實時了解收入進展動態,源頭控制,挖掘重點單位、重點項目的征收潛力。強化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征收,與自然資源等部門銜接加強土地市場的宣傳推介。積極努力配合有關部門,對罰沒物資進行拍賣并盡快清算入庫。深化“收支兩條線”管理改革,完善非稅收入征收管理信息系統,增強系統項目管理、賬戶管理、分成管理、數據統計與分析及信息共享等功能;推進財政票據電子化管理改革,簡化財政票據業務辦理流程,推廣運用收費電子票據。構建中心城區土地出讓管控機制,規范土地收入征管程序,加強對屬于主城區范圍經營性土地在區里掛牌的管理。建立健全公共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進完善罰沒財物管理辦法,清理規范非稅收入優惠政策,拓展資源類、環保類收入空間。
逐步建成采購主體職責清晰、交易規則科學高效、監督管理機制健全、政策功能完備、法律制度完善、技術支撐先進的現代政府采購制度,發揮政府采購制度對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推動作用。一是強化采購人主體責任,建立健全采購人對采購需求和采購結果負責的機制,賦予采購人自主選擇評審專家的權利。二是提升政府采購專業水平,對采購人開展定期培訓,引導采購代理機構走差異化的發展道路,強化專家在采購需求編制、政策功能實施、履約驗收等采購環節的專業咨詢作用。三是發揮政府采購政策功能,運用預留采購份額、價格評審優惠、強制采購、優先采購、首購、訂購等措施,體現政府采購對創新、節能、環保、中小企業、貧窮的地方等領域的政策支持。四是優化政府采購營商環境,快速推進我市“互聯網+政府采購”工作,持續推進政府采購意向公開,加強信用信息在政府采購活動中的運用,實行一地受罰、處處受限的機制。五是完善政府采購監督管理機制,推進考核、監督檢查指標體系共享和標準化建設工作,研究構建大數據監管工作機制,實行交叉檢查、互相觀摩等創新監督管理模式,實現對政府采購全過程的動態監管。
開展預算編制執行監督檢查、非稅收入管理監督檢查、資產管理監督檢查、政府采購監督檢查、財務收支監督檢查,加強財政預算監督。開展專項資金使用監督檢查,著重關注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打好污染防治戰和脫貧攻堅戰等方面的相關財稅政策落地實施情況和財政資金使用情況。加強重點單位重點行業會計監督,開展《會計法》執行監督檢查和財經紀律執行監督檢查。開展財政內部監督檢查,完善內部管理。完善單位內控制度和成果運用機制。完成機構改革,打造財政監督“鐵軍”。
加強會計法治宣傳培訓,廣泛利用平臺組織會計專員進行法律和法規學習,多形式廣泛宣傳會計法律和法規和準則制度。貫徹實施會計準則制度,加強行政事業單位政府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實施的監督檢查。探索建立會計誠信檔案制度,提高會計社會公信力。推動小規模企業、個體工商戶及其他小型經濟組織選擇依法設立的代理記賬機構代理記賬,探索建立政府購買代理記賬機構服務制度。鼓勵會計師事務所不斷拓展業務領域,建立政府購買服務制度和公共部門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
完善財政信息系統安全管理體系、運維支撐體系建設,從制度建設、安全防控技術方法應用、應急處置等方面加強財政信息系統安全防范工作。運用信息化手段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構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業務規范+技術控制”的管理新機制,為現代財政制度運行提供技術保障。按照全省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建設的總體部署,精準把握一體化系統建設的主要內容和工作任務,組織力量做好管理協調、系統改造、測試聯調、環境配置、數據備份、技術培養和訓練、實施運行等方面工作,積極地推進一體化系統建設順利實施。
重點做好城市基礎設施、民生重點工程、招商引資等重大建設項目的預算評審工作。探索將預算評審嵌入預算一體化管理,建立完整項目庫入庫評審機制。推進評審管理信息化建設,完善財政投資評審信息管理系統,建立全面、系統、專業的財政投資評審信息平臺,實現評審項目網上申報、網上評審、網上復核;逐步建立信息完備、歸類科學、真實準確、動態更新的財政投資評審大數據庫。逐步建立健全項目支出標準體系建設,每年選擇至少1個預算評審最急需、部門共性職能最相關、技術方面的要求較高的項目開展研究,建立項目支出標準對預算評審的約束機制,并結合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和技術水平變化,對項目支出標準實施動態優化。堅持開展政府重大投資項目績效評價工作,探索建立更客觀、公正、全面、高效的績效評價體系,探索建立政府重大投資項目事前績效評估機制。
完善預算制度,硬化預算約束,全方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強化剛性約束,依法接受監督;全方面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規范財政行政執法自由裁量權,全面實施行政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重大執法決定法治審核制度;堅持用制度管權管錢管事,有效防控財政業務及管理中的各類風險,嚴格責任追究;提高行政復議辦案質量,著力化解行政爭議,糾正違法或不當財政行政行為;每年對財政干部至少舉辦2次法治專題講座。
組織財政黨員干部深入學習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進黨規黨紀和國家監察宣傳教育“十進十建”活動,將黨風廉政建設與財政業務工作同部署、同落實、同檢查、同考核,硬賬硬結;落實“三重一大”制度,加強對重點單位、重點環節、重點崗位權力運行的監督,建立健全財政權力公開透明的運行機制、監控機制和制衡機制;推進民主科學理財,強化跟蹤問責問效,嚴格落實對黨員干部談心談話制度,小錯即糾、小過即問,支持派駐紀檢監察組工作,對存在違紀違規的問題堅決查處。
構建具有財政特色的現代財政干部教育培訓體系,每年確保干部參訓率達到100%,縣處級干部人均學時數達到110學時,科級及以下干部人均達到90學時,科級及以上領導干部參加網上在線學時;確保青年干部在專業方面技術職稱教育參考率達到100%,取得中級以上專業方面技術職稱達到80%,其中取得高級專業方面技術職稱達到20%,取得注冊會計師、注冊造價師、法律職業資質等達到20%。多渠道、多方式吸納和引進財政緊缺的專業人才,優化干部隊伍梯次結構,40歲及以下青年干部人數占全局30%以上,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數占比達到90%;加強干部選拔任用,健全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加強中層干部任職交流,公開選拔有才有為的優秀年輕干部到重要崗位。積極開展文明創建,認真組織“我們的節日”活動,開展道德講堂,開展“先進工作者”“先進科室(單位)”“學習標兵”“服務標兵”評選活動,以及各類志愿服務活動,樹立財政干部隊伍良好形象,增強干部職員文明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