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正由工業文明時代邁入數字文明時代,中國高等教育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2020年,教育部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時代文科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2021年,《江蘇省“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就新文科建設對江蘇省內高校提出了具體實際的要求。新文科建設成為中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與建成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戰略決策。
淮陰師范學院文學院立足新時代,回應新需求,以“跨學科融合”“信息技術融入”“協同培養”“培養時代新人”等新文科建設核心理念為指導,守正創新、融合會通,以培養高素質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為目標,不斷實踐與探索,逐漸形成了適應新文科人才教育培訓需求的中文專業人才教育培訓體系。
淮陰師范學院文學院強化價值引領,聚焦“博雅+創新”中文人才教育培訓目標,于通識通修平臺增加歷史學、哲學、藝術學等跨學科課程,將必修+指定選修+任意選修相結合,向內打通文史哲藝,深植文化涵養;任選模塊定位于“人文素質”“科學素養”“藝術審美”“創新創業”四個維度,向外融合自然科學,培養科學素質。學科基礎平臺立足中文核心素養,夯實學科功底,發展學科關鍵能力;“審美素養”“跨學科融合”專業模塊全面強化元典閱讀課程群,培育學生審美能力與開闊融通的視野。
一是引入在線教學平臺,實現教學互動性、即時性。淮陰師范學院文學院打造立體智慧的學習環境,引入雨課堂、慕課堂等在線教學平臺做在線測試、在線評價、在線調查、彈幕發表意見,實現師生即時互動;通過智慧教學軟件對學生互動評論進行云關鍵詞建模與手機終端作答的數據分析,實現智慧教學評價。
二是立體推進教學改革,實現教學自主性、創新性。淮陰師范學院文學院將教學創新、智慧教學作為工作重點,統籌開展“教學創新年”“智慧教學年”建設;全力以赴組織申報省校教改項目,設立院級教改項目,舉行“青年教師教學創新大賽”等競賽活動,定期舉行“教學創新”示范課、教學改革沙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教學已成為學院教學常態。
三是打造學習共同體,實現教學延伸性、拓展性。淮陰師范學院文學院實施“新生導師制”“學業導師制”“考研導師制”,為學生發展保駕護航;深入落實“十百千”工程,打造“含英咀華”文學評論大賽、“風雅頌”我愛記詩詞大賽、“雅好詩書”讀書筆記大賽等活動品牌,以及“翔宇論壇”“名師講堂”等學術講座品牌,融合課堂內外,開拓學習空間。
淮陰師范學院文學院在人才教育培訓全過程中設置社會實踐、文化素質講座、基礎必讀書測評、審美素質測評等實踐環節,將見習、研習、實習一體化設計實施,狠抓通用職業技能、學科教學技能等環節訓練與考核,以素質拓展計劃奠定實踐教學基礎。打造“起兮文學社”“漣漪詩社”“采菊詩社”“百詩國學社”“燃燈戲劇社”等品牌社團;創辦《漣漪》《起兮》《蘇北青年》“博雅園”“靜雅園”等文學期刊與網絡發表園地;舉辦“四月的思念”詩歌朗誦會、“漢墨春秋:漢字聽寫大賽”、文化創意周等活動;組織“恩來精神紅色之旅”“運河詩文之旅”等紅色文化、地方文化、民間傳統文化藝術體驗活動,以品牌社團活動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活動空間。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設立院級“雙創”項目,以課程論文、調查報告、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等進行科研素質訓練;聚焦“互聯網+”“挑戰杯”等項目,持續推進國省校三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培育,以實踐項目驅動創造新興事物的能力提升。
淮陰師范學院文學院重視跨學科精品課程與教材建設,在培養方案中增加《書法鑒賞》《古琴欣賞與演奏》等藝術類課程,打造《史記精講》《論語精講》等19門經典精讀課程以及《漢字與中國文化》等跨學科融合課程;全力打造線上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與兄弟院校加強合作,共享優質在線開放課程,在線上課程方面實現互推、互選、互認。全力推進虛擬仿真課程與平臺建設,建成《林黛玉進賈府》中學語文教學虛擬仿真課程,與賽云九洲科技有限公司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建成創新創業訓練仿真實踐平臺。
淮陰師范學院文學院與馬克思主義學院、歷史文化旅游學院等實現校內師資共享,與30余所中小學、20余個企業和事業單位形成深度合作聯盟,構建了跨學科“雙師型”教學隊伍。打造“校際、校企、校地”共建共研平臺,協同建成“教師教育協同創新研究中心”等省級平臺,與蘇州大學共建虛擬教研室,與企業合作創建弘文秘書事務所,聯合淮安市教育局定期舉辦“淮安市語文教育高質量發展論壇”,與蘇州大學、臺灣東吳大學等高校簽訂聯合培養協議,建立人才孵化協同機制。
淮陰師范學院文學院重視課程教學的過程性考核,平時考核以隨堂測試、課堂發言、小組討論、PPT匯報、專題論文等形式開展,期末考核轉向創新型能力考核,強化實踐環節考核,細化創新創業實踐學分體系和審美素質測評細則,改變了傳統考核內容。提高平時成績占比,完善“動態性—常規化”課程考核模式,建立各類實踐項目的數字化考核平臺,打通數字化、新形態的實踐成果認定途徑,改變了傳統評價方式。全面落實專業課程考核的達成度分析,考核結果數據對標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發現不足、持續改進,逐步健全三年內同專業同教師同課程的達成度情況追蹤體系。
通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科學技術賦能教育教學,學科融合與政產學研協同效力顯現,淮陰師范學院文學院實現了教學模式創新、培養與考核機制創新,使專業內涵建設走向深入,漢語言文學專業成為國家一流專業、江蘇省品牌專業、江蘇省一流專業,首批通過教育部師范專業認證,榮膺中國六星級應用型專業,入圍中國頂尖應用型專業行列,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成為省一流專業、省特色專業;師資隊伍提質增效,教師獲評全國優秀教師、江蘇省教學名師等各類人才獎項30余人次,獲國家一流課程4門,教學改革與競賽等獲獎60余項;學生實踐創造新興事物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與綜合素養顯著提升,獲國家、省級競賽獎近500項,人才教育培訓質量明顯提高,為地方教育事業發展貢獻了力量。
新產品出售的收益占據營業收入比重為37.02%,比上年提高0.89個百分點,較2018年提高6.32個百分點,比非專利密集型產業高15.85個百分點。
王方定利用各種機會,不厭其煩地為年輕人作報告。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內,只要是與年輕人相關的學術會議、交流會以及座談會,王方定都一定參加。
在河北省張家口市142個路口,早高峰的紅綠燈時長與平峰時不同。算法賦予信號燈“大腦”,讓以往的“車看燈”變成“燈看車”。經測算,每個路口的通行效率能大大的提升13秒。
為了更準確檢測出亞硝酸鹽的存在,日前,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固體所能源材料與器件制造研究部蔣長龍、楊亮研究團隊設計出一種新方法,制備出了針對亞硝酸鹽的熒光可視化快檢技術,在實時同步可視化檢測亞硝酸鹽領域取得新進展。
10月8日,世界經濟論壇公布最新一批“燈塔工廠”名單,“人工智能”是這份名單背后的關鍵詞。
據了解,在空間科學實驗方面,中國將統籌利用首次載人登月前的飛行試驗以及載人登月的任務機會,開展較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
“祥云”AS700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首個按照適航規章自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載人飛艇。
王貽芳說,江門中微子實驗已吸引17個國家和地區、74個研究機構的750位科研人員參與,采取經費投入分擔、技術共同研發、科研成果共享的方式推動全球中微子研究共同進步。
中國科普研究所調研發現,當前一些領導干部、企業家等對如何因地制宜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仍有困惑。因此,開展有關新質生產力的科普工作,有利于領導干部、企業家增強對新技術、新動能、新模式的認知,把握科學技術創新和產業革命大趨勢,更好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點和發展規律,促進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這路燈開啟時間剛剛好,真是‘無縫對接’啊!”湖北省十堰市北京路一家蛋糕店的店主何偉十分疑惑:路燈是咋做到這么準時的?
從“制”到“輸”、從“儲”到“用”,如今,張家口市可再次生產的能源各項新技術不斷突破,全新產業鏈條逐步形成,為國內可再次生產的能源開發應用提供了諸多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也為本地高水平質量的發展提供了強勁動能。
由于今年第三季度訂單銳減,荷蘭半導體設備制造商阿斯麥公司15日股價大幅下挫,跌幅超過15%。
天文學家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歐洲空間局(ESA)聯合運營的詹姆斯·韋布太空望遠鏡(JWST),觀測到一個在大爆炸后僅7億年就形成的星系“自內向外”的生長過程。
(記者羅云鵬 通訊員王若琳)記者15日從深圳大學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教授謝和平團隊就海水中的氯離子引發副反應和電極腐蝕現象,提出一種新的解耦式海水直接電解制氫策略,將有利于豐富和進一步構建破解海水復雜成分影響的海水電解制氫理論體系和技術框架。其進一步拓寬了謝和平院士團隊海水無淡化原位直接電解制氫全新原理技術體系,將為海水直接電解制氫的產業化發展提供理論指導。
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有了路線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國家航天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發布了《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
10月14日,第四屆中國考古學“西陰論壇”“青銅冶鑄與夏商文明”學術研討會在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舉行。
今年7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布了《新增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審核專家核查及評議結果公示》,與2020年上一輪評審相比,本輪評審擬大幅新增博士點831個。這在某種程度上預示著博士生培養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日前,國家發改委發布2024年全國優化營商環境十大創新實踐案例,一大批具有創新意義、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案例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