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日,習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華文明“五大突出特性”之間的內在關系如何?在我看來,深入探討中華文明“五大突出特性”之間的邏輯關系,對于認識中華文明的內在特性、領悟習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很有重要的意義。
在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中,最為基礎性的當屬連續性。連續性是其他幾個突出特性的基礎和前提。假如沒有連續性,那么其他的特性就無從談起。政治上的連續性為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提供了堅實的保障。中國古代的學術連續性也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的表現之一,中國古代的學術傳統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文明。正因如此,中華文明的內在精神和主要特征才得以延續下來。只有充分認識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才能更好地認識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中華文明的創新性是連續性的保證。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延續下來,重點是其創新性。中華民族自古就不斷探索、追求創新。《周易》所講的“革故鼎新”“輝光日新”,孔子所講的“因循損益”等都是中華文明追求創新性的表現。正因為有了這種創新精神,我們才可以不斷創造出自己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也正是由于這種創新精神,才保證了中華文明能夠一直從古延續至今。
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又是建立在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和創新性基礎之上的。如果說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是從時間上來講,那么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則主要是從空間上來講。一個文明如果要在空間上有統一性,那么其在時間上就應該有連續性。另一方面,連續性又需要以統一性作為前提。中華文明的統一性不是同一性,而是多元一體的,是團結集中的。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并不是建立在血緣、族群等基礎上的,這也決定了中華文明必然具有包容性的一面。
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是統一性的應有之義。中華文明的統一性是兼收并蓄、多元一體的。從歷史發展來看,中華民族是在各個民族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中華文化也是在儒、墨、道、法等各家融合發展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中華文化不但內部之間相互融合、相互交流,而且對于外來文化也抱有極大的開放包容精神。這種開放包容的文明特性并沒有削弱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反而更加促進了中華文明統一性的形成。
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又是包容性的必然結果。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決定中華文明不具有侵略性、斗爭性,而是和平性的。和平、和睦、和諧等理念一直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內容。儒家所倡導的“仁者愛人”“和為貴”、道家所倡導的“兵者不祥之器”、墨家所倡導的“兼愛”“非攻”等都是這一思想的體現。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大多數表現在反對戰爭、倡導和平的理念和追求天下太平的理想目標。中華文明的和平性是建立在尊重、包容各種文化基礎之上的。
由上可知,中華文明突出特性之間的關系并不是隨意的、雜糅的,而是有其內在的邏輯關系。具體來說,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是其他幾個特性的基礎和前提,創新性是連續性的保證;統一性又是以連續性和創新性為基礎;包容性則是統一性的應有之義;和平性又是包容性的必然結果。只有全面深入認識中華文明,才能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數字基礎設施是數字化的經濟發展的底座,是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的基石。要立足不同產業特點和差異化需求,推動經濟產業全方位、全鏈條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高質量構建“大思政課”工作體系要聚焦目標、效果和特色,著力破解思政課建設中的重點、難點和核心問題,帶動思政課敘事表達體系和場景體驗模式的深層變革。
中華文化的主體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良歷史傳統文化、傳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加速發展,各國既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也需要應對新的全球性問題,國際社會迫切需要攜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春節即將到來。值此之際回望2023年,中國經濟主要預期目標圓滿實現。展望新的一年,我國經濟發展依然將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但同時也具有體量大韌性強創新后勁足的競爭優勢、宏觀經濟政策回旋空間大的支撐效應、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增長紅利等三重有利支撐。
要聚焦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以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優化政府職責體系為重點,在“加減乘除”上做文章,推進機構改革再深化,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新動力。
面對不斷升級的數字社交產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識到沉浸式社交環境背后的營銷策略與運作邏輯,從而與社交媒體生成的感官刺激與虛擬自我保持距離。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內含著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宗旨,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根植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符合中國的初心使命,體現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高度統一。
冬至陽生,歲回律轉。在新的一年,我們站在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對未來充滿信心,更加需要接續奮斗、砥礪前行,取得更多發展成果。
針對目前思政課教師供給能力不能有效滿足思政課強起來的發展需要這一突出矛盾,要切實提升教師供給能力,改進教學方式,推動新時代思政課朝著高質量發展。
我國始終主動實行擴大進口的戰略和政策,連續舉辦進口博覽會,倡導開放合作,與既往的貿易保護理論和政策主張存在根本差異,為維護開放的世界經濟注入了強大動力。
面向未來,要進一步擴大“朋友圈”,繪制好“工筆畫”,對接好“硬聯通”與“軟聯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贏的原則,為實現民族復興和推進全人類的福祉而努力奮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們在講“一帶一路”的時候,也需要講“共建國家”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其實我們面臨著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的問題,“一帶一路”不是單方面的施與,而是雙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們必須要全面把握東北向北開放的歷史使命,通過推動東北亞次區域、國別合作,破解東北亞各國戰略意圖和利益不同、戰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同比名義增長10.3%,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提升至41.5%,數字經濟成為我國穩增長促轉型的重要引擎。
堅持以習法治思想和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準確把握完善國家安全法治體系的時代內涵和實現路徑,是新時代新征程把中國特色國家安全法治建設推向前進的必由之路。
習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民間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性回答了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大問題,形成一系列原創性理論成果。
深刻的理論來源于人民大眾的實踐,只有不斷拓展理論的深度和廣度,用“大眾話語”說清“理論話語”,理論才能真正變成人民群眾手中的尖銳武器。
“千萬工程”把村莊整治與發展經濟結合起來,以鄉村經營為抓手,持續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通道,將生態紅利變為民生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