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水平推進浙江中西部文化中心建設,根據《浙江省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實施方案(2023-2027)》(浙政辦發〔2023〕10號)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行動方案。
以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省第十五次黨代會、市第八次黨代會、市委八屆三次全會精神,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聚焦創新深化、改革攻堅、開放提升,加強重點項目帶動,推動文化和旅游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實現融合發展,努力建成文旅深層次地融合的金華樣板,為“打造國際樞紐城、奮進現代都市區”提供有力支撐。
圍繞優化整合文旅資源、健全文旅產業體系、打響文旅消費品牌。2023年,實現文化和旅游產業增加值達到670億元以上,占GDP比重達到11.4%;推進8個省擴大有效投資“千項萬億”工程重點項目、13個省文旅投資“雙百”計劃在建實施類重點項目建設,力爭完成文旅項目投資330億元;建設富有文化淵源的世界級旅游景區(試點)1個,培育千萬級核心大景區2個。
推進8個省擴大有效投資“千項萬億”工程重點項目、13個省文旅投資“雙百”計劃在建實施類重點項目建設,力爭完成文旅項目投資330億元。
打造“萬年上山·世界稻源”,啟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上山遺址博物館建設。高質量推進上山文化遺址群申遺,完成申遺預備文本編制。力爭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國內預備名單。加大上山文化宣傳推廣,辦好“上山文化考古成果展”全國巡展。
培育文化基因解碼成果轉化利用創新項目2-3個;深化“金華文化標識”建設,推進婺文化、胡公文化、李漁文化等3個以上“浙江文化標識”項目培育。
加大精品劇目創排力度,打造提升《三打白骨精》《赤腳書記》《烏江渡》等3部優秀劇目,移植加工婺劇大戲3部、折子戲8部;鼓勵支持國有文藝院團開發婺劇體驗線路和研學項目,提升婺劇影響力。啟動婺劇立法。
加快婺州古城、游埠古鎮、諸葛古村等一批沿線名城古鎮(村)建設力度;重點推進婺劇文化公園、永康解放街特色文化街區等8個省詩路文化帶重點項目的建設;打造7顆詩路“明珠”,培養一批優秀詩路文化帶講解員。
深入挖掘陳望道、吳晗、施光南、艾青等紅色文化資源,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持續放大《宣言》中文全譯本首譯地效應,出臺全省首個紅色資源保護條例;培育一批紅色教育基地,做好紅色文化長廊建設,用好紅色場館、紅色遺址、紅色景區、紅色文物、紅色線路等載體,打造“真理味道、信仰之源”政治高地。推進雪峰文學館、徐英故居等重大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優化4條紅色旅游路線條縣域精品線、加快生態康養
充分挖掘武義溫泉、朱丹溪中醫藥文化、靈江源森林公園等生態、中醫藥、溫泉資源優勢,打造高品質中醫藥養生、溫泉度假、天然氧吧、森林氧吧等綠色康養旅游服務產品和產業帶,建設省級中醫藥養生旅游示范基地14家。
抓好市有“五館一院一廳”、縣有“四館一院”、區有“三館”、鄉鎮(街道)有綜合文化站、村有文化禮堂、社區有文化家園規劃建設。實施百億文化設施建設工程,有序推進29個市縣大型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全年完成投資4億元以上。新建“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392個,城市書房29個,文化驛站11個,鄉村博物館15家。提檔升級7個綜合文化站。
構建文化設施網絡體系。推動市音樂廳等公共文化場館開工建設,推動蘭溪市文化館(非遺館)、義烏博物館新館、美術館等一批縣級公共文化場館建設。全力推進金華市圖書館新館建設。做好市美術館選址工作,著手啟動麗澤書院重建工作。
推動磐安與新昌、臨海、天臺、仙居等地旅游資源串聯,積極地推進“新天仙配”文化旅游風景道建設。
積極運用“文旅+”模式,推動文化旅游與教育、體育、康養等現代服務業深層次地融合,發揮文旅的融合拉動、催化集成功能,創新發展“文旅+農業”“文旅+工業”“文旅+教育”“文旅+體育”“文旅+商貿”“文旅+交通”等新業態,深化與一二三產業跨界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
以“帶你走近藝術”文化品牌為依托,廣泛開展“文藝賦美”工程,打造“一縣一品”,常態化開展街頭展演,打造多點、高頻、流動的文藝景觀,培育活動品牌3個,打造工程示范點30個。
擦亮金家歷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名片,著力保護城市文化根脈和歷史發展年輪,打造具有辨識度的古城古鎮景觀體系,推出一批活態化、體驗式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名城旅游服務產品。婺州古城爭創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繼續推進鄉村旅游產業載體打造,提升打造2個省鄉村旅游產業集聚區,培育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7個,省級果蔬采摘基地2個。
實施山區26縣造月工程,爭取武義、磐安至少有1家列入國家5A級旅游景區或旅游度假區梯隊培育名單。
推動橫店影視城打造國內首家沉浸式影視體驗旅游度假區,培育世界級旅游景區。推進金華雙龍風景旅游區爭創5A,扶持武義牛頭山培育5A。
培育千萬級核心大景區2個。推進橫店影視文化產業集聚區創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
發展“文物+旅游”,推出“跟著文物游金華”活動,打造1條以上特色鮮明的文物主題旅游線路。發展“非遺+旅游”,深化非遺傳承創新,圍繞婺州舉巖、趕茶場等茶非遺打造提升4個體驗項目和2條線路,謀劃培育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旅游景區、旅游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鎮和民俗文化村。推動3個文化場館打造A級旅游景區。
實施“微改造、精提升”深化行動,力爭完成項目建設600個以上。結合全域旅游示范市建設、A級景區創建、鄉村旅游升級工程等重要載體,推出“微改造、精提升”示范點220個以上。
高質量發展實施景區村莊2.0版建設,深化提升1912個景區村,培育打造5個金3A景區村。深化萬戶農家旅游致富計劃,通過發展鄉村旅游發展,力爭全市擴中、提低農戶總量達到700戶。
深化“百縣千碗·金華好味”品牌創建,滾動推選60道具有金華標識和文化內涵的婺派美食。打造“百縣千碗”特色美食街區(小鎮)2個、旗艦店4家、體驗店20家。打造特色旅游服務產品,推動金華百縣千碗美食城等項目落地,開創兩頭烏十八道體驗店、金華煲莊一條街、八婺小吃一條街等旅游消費集聚區。建立健全市縣“浙江味道·百縣千碗”菜品標準體系。
著力構建金華酒店品牌矩陣,力爭創建特色文化主題飯店1家、培育特色文化主題飯店2家、浙江省等級民宿100家,培育60家具有濃郁鄉村風情和文化韻味的精品民宿。制定民宿產業2.0版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做響市域核心品牌、做亮區域特色品牌。
推出60個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文創伴手禮,持續打造“金華八大好評榜”系列。引導文博單位依托館藏資源,積極研發文創產品。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與各類文化創意工作室、設計工坊等開展文創產品設計,推動旅游商品研發設計創新和產品轉化能力提升。
加強旅游演藝、非遺技藝發展,培育各類演藝(技藝)項目60個,重點推出6-7個經典復排劇目、3-4個新創劇目、打造提升4-5個優秀旅游演藝項目。培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點10個、傳統工藝工作站(非物質文化遺產工坊)16個、5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基地。開展“婺風遺韻”100場。
穩步培育主題性文化雅集、旅游集市、文博市集等載體,形成60個以上融文化體驗、旅游消費、商品展銷等于一體的文化和旅游市集。利用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館以及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策劃一批小而美、品牌化、可持續的文化雅集。
全力推動磐安花溪景區、蘭溪嘉泰新時代廣場等創建省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
持續打造婺劇“金名片”,廣泛開展婺劇“一帶一路”海外交流演出、“婺劇中國行”等活動10場以上,擴大婺劇文化全球交流合作。
持續做優辦好中非文化合作交流周活動,打造成有代表性、更具參與度、更有知名度的國際性文化交流活動。培育公共文化國際交流基地1個以上,項目10個以上。
持續辦好中國義烏文化和旅游服務產品交易博覽會、中國武義溫泉節、中國(浦江)書畫節、中國國際五金博覽會等文旅節會活動。
依托全市名人資源,切實辦好中國(金華)李漁戲劇匯、施光南音樂節、艾青詩歌節、郎靜山攝影藝術周等名人文化活動,增強旅游吸引力。
用好浙里文化圈、游浙里兩大平臺,完善文旅大腦,迭代清朗文化市場智管應用。推動4A級以上旅游景區5G網絡全覆蓋、開通上線購票、數字人民幣支付應用、景區一卡通等智慧旅游便民服務場景。
建立市縣聯動協同機制,調動各方力量,統籌抓好各項任務落實。市級層面做好任務統籌、問題協調、工作督導、考核評價等工作,各縣(市、區)和相關職能部門對標對表目標任務,逐項研究制定落實舉措,確保工作步調實現同頻共振,同向發力。
統籌現有資金渠道,支持加強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旅游公益宣傳推廣等工作,將合乎條件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債券支持范圍,推進旅游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依法保障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土地供給,努力保障旅游建設項目用地供應。
建立清單化推進機制,對標全年工作目標,列出重點任務清單,提出量化指標要求和具體工作舉措,實行動態管理、跟蹤問效。建立問題銷號管理機制,不定期組織召開工作協調推進會,對工作推進中的困難問題及時予以協調解決。推動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市級層面要強化協調指導,建立工作督查機制,加強對各地各單位工作進展情況做督查檢查,及時有效地發現和解決實際問題,定期匯總評比,督促整改提高,確保文旅深度融合工作落地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