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開幕式上,總理發表的主旨演講中大段闡述了旅游業發展的成就,同時提出“旅游業不僅僅是服務業,在新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它已經覆蓋一二三產業,本身就是綜合性產業”。這是2013年習主席在俄羅斯中國旅游年開幕式上指出“旅游業是綜合性產業”之后,高層領導再一次公開闡述旅游業的產業特性。
近年來,旅游業界和社會各界對旅游產業特性的認識經過了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但究竟怎么認識旅游業的產業特性,還存在不少的分歧。
從人類經濟發展的歷程看,在相當長時間里,第一產業即農業都處于絕對主導地位,中國過去數千年都是典型的農業社會。隨著18世紀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工業成了經濟的絕對主導,直接推進了整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隨技術進步和勞動分工的細化,服務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目前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在整個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基本都在70%以上,包括像德國這樣以制造業而聞名的國家,第三產業的比重也超過了70%。所以,一般而言,一個國家經濟結構中第三產業比重高,大體能說明經濟比較發達。
但這里存在一個問題就是過去對第一二產業的研究是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成熟的,第三產業最初基本上被列入“其他”行業。但是隨著經濟發展,這個“其他”的規模慢慢的變大,由于第三產業內容太過龐雜、包羅萬象,使得對第三產業的分析變得非常的困難。盡管1935年英國經濟學家、新西蘭奧塔哥大學教授費希爾在《安全與進步的沖突》一書中首先提出第三產業,即服務業的概念,但是客觀來說,對第三產業的研究還談不上深入,原因之一在于第三產業中的內容太過豐富,僅用一個“不生產物質產品的行業”來界定顯得過于粗糙。如果按此簡化處理思路,第一、二產業其實也不必分開的,可以統稱為“生產物質產品的行業”。所以說,進一步細分第三產業有助于使我們對這個“不生產物質產品的行業”認識更加深入。
正因為如此,開始有學者提出第四產業的概念,即在“克拉克大分類法”(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第三產業:除第一、二產業外的所有其他產業)的基礎上延伸出第四產業,指的是對本身無明顯利潤但是能提升其他產業利潤的公共產業,也可以稱之為知識產業,或者信息產業。當然對這種分類方式盡可商榷,但這為我們重新認識第三產業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近年來,對于旅游業一直缺少一個明晰的認識,這也跟旅游產業邊界模糊、與相關產業交叉很多有關系。這樣一個直接的結果就是旅游業似乎無所不在,但又無處落腳,其結果就是旅游業非常容易就被擺到一個邊緣化的位置上,甚至在一個附庸的地位上,用崔健的歌詞來形容就是“走過來,走過去,沒有根據地”。 80年代旅游被作為民間外交的一部分,然后旅游的功能是友誼為上、經濟受益,兼顧經濟、旅游創匯。這么多年各個時期提出的口號實際上都是一種變化的口號,只講變化的口號,顯然是不行的。
從發展的視角來看,一方面叫作覆蓋產業,覆蓋各個產業。同時,旅游自身也形成三駕馬車,即投資、消費、出口。所以研究旅游的功能和作用不能只從消費的角度研究。現在的統計基本上就是從消費的角度統計,但對于旅游投資則反映不夠,在整個投資結構里,旅游應該起到一個什么樣的作用、占一個什么樣的比重,缺少進一步思考。再比如出口,旅游的出口就是入境旅游,入境旅游就是我們風景出口、勞務出口和商品出口,同樣這也是三駕馬車的組成部分。此外就是消費,當然消費是重頭,但如果只從消費角度來認識,顯然也存在不足。
把旅游業定位為現代服務業,貌似給了旅游業一個定位,但是旅游產業的功能、作用卻并沒有真正說清楚。另外,國務院將旅游業定位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對產業的功能有了判斷,但是對產業的性質卻沒明確。此外,許多研究者習慣于將服務業劃分為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然后很自然地將旅游業歸類到生活性服務業。其實旅游業不僅僅是生活性服務,同樣也涉及很多生產性服務。因此,旅游業很難按此歸類。
總理關于旅游業是綜合性產業的論斷為我們認識旅游業的產業特性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這就是強調旅游的覆蓋性,正因有這種覆蓋性,才有“旅游+”;同時強調旅游的綜合性,即旅游和各方面關聯,因而能夠很好地整合各方面的資源。
總之,不能單純地把旅游業看成是服務業。具體而言,從種植業的角度來說,旅游的功能就是提升農業的附加值,讓農業錦上添花;從制造業的角度來說,旅游的功能是創造新領域;從一般服務業的角度來說,旅游業能夠說是服務業發展的龍頭,因為旅游業對服務業的帶動作用最為直觀、最明顯;從信息產業的角度來說,旅游既是信息產業的重要應用領域,同時旅游業發展也促進了信息產業的升級;從文化的角度來說,一般的說法叫“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實際上還不盡然,借助文化資源,旅游可以全面拉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旅游業類似于足球場上的自由人,把旅游業做活了,經濟社會整體發展也就會更具活力。
當然,我們對旅游業產業特性的認識還有待進一步深入,沿著總理的思路,或許我們能發現更多。
作者:曾博偉,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