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方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這中間還包括“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在對中華文明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創造和不斷豐富發展的。習指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必將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這為我們在新征程上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指明了前進方向。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歷經五千多年綿延發展,煥發新的生機活力。中華優良歷史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中華優秀民間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同志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良歷史傳統文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我們黨用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激活了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創造的偉大文明,使中華文明再次綻放出奪目光彩,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新征程上,貫徹落實習重要講話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必須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發展規律,傳承發展中華優秀民間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力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開創性事業,還有許多未知領域需要在實踐中大膽探索。人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緊緊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創造精神,匯集全體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向前發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良歷史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努力從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積累的優秀民間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把傳承和弘揚中華優良歷史傳統文化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一起來,既有利于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讓全體人民始終擁有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開拓進取的主動精神、健康向上的價值追求;又有利于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將有力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展、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物質文明極大發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極大發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挖掘中華文明中的精華,推動中華優秀民間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不斷融入中國現代文化體系之中,有利于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滋養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有利于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有利于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長期以來,中華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無、交流互鑒,向世界貢獻了深刻的思想體系、豐富的科技文化藝術成果、獨特的制度創造,既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突出貢獻,也展示了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和平性格、海納百川的包容特質、天下一家的大國氣度。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傳承和發揚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的精神,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既有利于中華文化在海納百川、博采眾長、兼收并蓄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也有利于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秉持開放包容,堅守好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和中華優良歷史傳統文化這個根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有效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民間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時以海納百川的開放胸襟學習和借鑒人類社會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持守正創新,守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動搖堅持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同時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順應時代發展要求,著眼于解決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積極識變應變求變,譜寫中華文明的當代華章。
高質量構建“大思政課”工作體系要聚焦目標、效果和特色,著力破解思政課建設中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問題,帶動思政課敘事表達體系和場景體驗模式的深層變革。
中華文化的主體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良歷史傳統文化、傳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加速發展,各國既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也需要應對新的全球性問題,國際社會迫切需要攜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春節即將到來。值此之際回望2023年,中國經濟主要預期目標圓滿實現。展望新的一年,我國經濟發展依然將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但同時也具有體量大韌性強創新后勁足的競爭優勢、宏觀經濟政策回旋空間大的支撐效應、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增長紅利等三重有利支撐。
要聚焦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以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優化政府職責體系為重點,在“加減乘除”上做文章,推進機構改革再深化,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新動力。
面對不斷升級的數字社交產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識到沉浸式社交環境背后的營銷策略與運作邏輯,從而與社交媒體生成的感官刺激與虛擬自我保持距離。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內含著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宗旨,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根植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符合中國的初心使命,體現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高度統一。
冬至陽生,歲回律轉。在新的一年,我們站在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對未來充滿信心,更加需要接續奮斗、砥礪前行,取得更多發展成果。
針對目前思政課教師供給能力不能有效滿足思政課強起來的發展需要這一突出矛盾,要切實提升教師供給能力,改進教學方式,推動新時代思政課朝著高質量發展。
我國始終主動實行擴大進口的戰略和政策,連續舉辦進口博覽會,倡導開放合作,與既往的貿易保護理論和政策主張存在根本差異,為維護開放的世界經濟注入了強大動力。
面向未來,要進一步擴大“朋友圈”,繪制好“工筆畫”,對接好“硬聯通”與“軟聯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贏的原則,為實現民族復興和推進全人類的福祉而努力奮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們在講“一帶一路”的時候,也需要講“共建國家”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其實我們面臨著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的問題,“一帶一路”不是單方面的施與,而是雙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們必須要全面把握東北向北開放的歷史使命,通過推動東北亞次區域、國別合作,破解東北亞各國戰略意圖和利益不同、戰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同比名義增長10.3%,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提升至41.5%,數字經濟成為我國穩增長促轉型的重要引擎。
堅持以習法治思想和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準確把握完善國家安全法治體系的時代內涵和實現路徑,是新時代新征程把中國特色國家安全法治建設推向前進的必由之路。
習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民間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性回答了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大問題,形成一系列原創性理論成果。
深刻的理論來源于人民大眾的實踐,只有不斷拓展理論的深度和廣度,用“大眾話語”說清“理論話語”,理論才能真正變成人民群眾手中的尖銳武器。
“千萬工程”把村莊整治與發展經濟結合起來,以鄉村經營為抓手,持續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通道,將生態紅利變為民生福利。
區域國別學是典型的交叉學科,只有從不同學科視角貢獻知識增量,通過融合、碰撞和創新,才能最終形成學科共識。